「应引摄者能引摄之」,这个是生善,众生对于善法的追求总是不主动积极,这个时候菩萨有神通,应该把修习善法所成就的功德示现给对方知道。比如说在《维摩诘经》里面,它的第一品是〈佛国品〉,赞叹诸佛所成就的国土庄严。
〈佛国品〉是怎么产生的?这个因缘是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叫做宝积长者子 ,这个长者子不但福报很大,他有大威德的摄受力,就是有很多的长者子都是跟着他一起游玩,所以他领着五百个长者子到处的吃喝玩乐,到处游玩,福报大的人就是这样子。这个时候宝积长者子在游玩的时候,就在山林旷野当中遇到了佛陀,这个时候他向佛陀请法,佛陀在说法之前并没有直接说法。
他一开始是拿珍贵的珍宝供养佛陀,供养佛陀请佛陀说法,佛陀没有说法,佛陀在虚空当中把诸佛所成就国土的依正庄严现给他看,福报大的人就是喜欢这种庄严安乐的境界,他一看了以后,哎呀,这个是佛陀正报的身相的庄严,乃至于宫殿楼阁宝树依报的庄严。
这个时候宝积长者子就问佛陀说:要修什么善法才能够有这种功德的境界、来受用这种功德呢?这是人世间所没有的。佛陀说:这个功德,你要先发菩提心,由菩提心的力量修习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乃至于般若波罗蜜,修六波罗蜜。
宝积长者子因为这样的鼓励,哦,所有五百长者子都发菩提心。这个地方就是说,有些人他是用道理的摄受;但是有些人必须用神通的摄受,就是你应该把修习种种善法的功德现给对方看,让他知道未来有这种功德受用,来使令他生善。
身为一个有神通的菩萨,「避信施故,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有神通的缘故,因为这样的神通而得到太多的信施。有神通的人也等于是有禅定的人,他的心跟我们这种整天散乱的心是不同:我们这种散乱的心内心没有功德的摄受,就欢喜向外攀缘,不喜欢把心住在内心当中的功德,因为没有功德只好向外去追求;有三昧的人他的心情跟我们不一样,他对外在的人事是看得一文不值,他的双腿一盘,内心有殊胜的三昧乐来摄受他,所以他就不喜欢热闹,只是喜欢寂静。他如果显神通,就很可能会招感很多人来供养他,就会破坏他的寂静,所以他因为喜欢寂静的缘故,就不显神通来恐怖、引摄对方,这样子就有所违越,但是他这个不是烦恼引生的,只是懈怠,所以是非染违犯。
这个地方意思是说,如果你今天是一个小乘的学者,你不显神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