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件事情了,这个菩萨怀嫌恨心,这个菩萨看不起这个众生,不屑跟他说法;或者怀恚恼心,这个做错事情的众生可能曾经对不起你,你对他有恚恼心;所以你就不为他宣说如实的正理,你没有把正确离苦得乐的因缘告诉他,你这样子就是犯到菩萨戒法。
我们可以这样讲,一切罪业的根本在愚痴。一个人为什么愚痴呢?因为他愚痴,他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也就不会惭愧心,他做错了他也改不过来,他改不过来。这个时候善知识在旁边看到了,你自己学习过戒律、学习过教理,你通达正确的因缘观,这个时候你没有为他如理的宣说,让他的生命一直造作罪业的痛苦因缘,这样子就违背了我们的大悲心,是这个意思。
辛二、非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宣说,非染违犯。
你之所以不为他宣说,实在是事情忙碌、身心疲惫,一时的懒惰懈怠,不为他宣说真实的道理,不是依止嫌弃跟瞋恼之心,这样子是犯了比较轻的突吉罗罪。
庚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自无知;若无气力;若转请他有力者说;若即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余善友摄受;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知为说如实正理,起嫌恨心,若发恶言、若颠倒受、若无爱敬;若复知彼性弊儱戾:不为宣说,皆无违犯。
开缘情况有十一条:
第一条「若自无知」,你对这个佛法因果的观念,你自己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安乐的因缘、什么是痛苦的因缘,你没有学,你自然也不知道,你不知道当然不能随便宣说。
「若无气力」,你对于这个因缘观,不管是戒律、不管是教理都通达,但是身体虚弱,实在是心有余力不足。
「若转请他有力者说」,就是可能你自己的德行轻薄,德行轻薄讲话也没有摄受力,你转请其它有德行的人来为他宣说,这是可以的。
「若即彼人自有智力」,就是说这个广行非理的人,他自己可也是通达戒律、通达教理,虽通达戒律、通达教理,他一时的胡涂蒙蔽造了这个过失,但是你有把握,这个人他把事情做完以后,到了佛堂去拜佛静坐的时候,他的观照力会现前,就会知道他做错什么,他自然会产生反省对治的力量。就是说就算你今天不为他宣说因果的道理,他自己有调整自己的力量,你暂时不为他宣说是不犯,因为他自己有能力的,他只是一时的胡涂。
「若彼有余善友摄受」,这个人他有相应的善知识,善知识自然在适当的因缘会去教导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