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一定需要,但是众生有需要,我们应该伸出援手。
己二、障爱语摄─非理不谏戒
庚一、有违犯
辛一、染违犯
首先我们解释爱语的体性,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什么是爱语呢?「谓诸菩萨,常乐宣说,可悦言词,引摄法义。」
谓诸菩萨,这个菩萨常乐宣说,他经常喜欢宣说,可悦就是要你欢喜的言词,也就是说他表达这个言词的时候,是以柔和、欢喜的情况来表达,使令大家听了以后欢喜,这个言词能够引摄法义。
先讲这个摄,就是这个言词本身就含摄很多佛法的道理;第二个叫引,就是这个言词本身不是佛法的道理,但是它能够引生佛法的道理,能够当佛法道理的前方便。
我们对于这样能够「引摄法义」的言词,以柔和的方式来表达,这叫爱语。爱语只有一条戒,就是非理不谏戒,这当中分两科,庚一、有违犯,这当中先看辛一、染违犯,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为求现法、后法事故,广行非理;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宣说如实正理: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见诸有情,见也等于是见闻觉知,有情众生的心情只有一个,希望能够离开痛苦、追求安乐,每一个有情都是这样。他是怎么样追求安乐呢?或者有些人偏重在为求现法,有些人他偏重在追求现世的安乐,把所有的精神体力放在追求现世的安乐;有些人他对今生的安乐放弃了,他积集善业,他希望追求来世的安乐,他知道今生的安乐已经没有希望了。
有情众生的心情是想追求现世的安乐、或者是来世的安乐,但是不幸的是因为他的愚痴,他广行非理,他本来想追求安乐,结果他创造了一个痛苦的因缘,做一些不如法、不如理的事。
我们举例子说,比如说他想追求安乐,结果去杀生,杀畜生来供养三宝,这个是颠倒,你供养三宝是追求安乐,结果你去杀生,那就是你不明白安乐的因缘是怎么回事。
或者说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想供养、安立一个佛堂,佛堂是好事情供养佛陀,但是你这个佛堂是安立在下房、楼下,你自己住在上方,那就是错了。供养佛堂是积集福田,结果你住在佛像的上面,每天都在折损福报。也就是说有情众生他实在是自己的愚痴,因为他没有学习经论,虽然他出自一片的好心想要去积集善业,结果是得到反效果,他创造一个痛苦的因缘。
这个时候菩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