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并没有因此瞧不起他们,反而感到一种亲切感,因为他自己也曾出身于贫困的农村。
经过一番交流,李凌了解到他们刚才议论的原因。原来,李凌是乘坐马车并带着仆人来的,而这群书生大多是孤身结伴而来。相比之下,李凌算是这群人中的有钱人了。于是,李凌大方地将准备带去京都的吃食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并表示明天可以再补货。他故意装作凄惨地说:“各位才子,在下苍州苍海文士封侯,家乡被贼酋侵占,只带着妻子逃难至此。此次想考取功名,以便有机会向陛下请命,望朝廷早日发兵收复失地!”
如果你们有幸面见陛下,我恳请你们传达我苍州百姓的心声!这些微薄的小吃,是我对你们的一点小小感谢。”李凌谦卑的态度和恳切的话语赢得了众人的同情。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尚未亲身经历战争,但随处可见的难民已经让他们心知肚明。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这群人在品尝了李凌提供的食物后,话题便如泉水般涌流不止。李凌很快便与这群人打成一片,他注意到其中不乏才华横溢之士。想想也是,就像两千年前的科举考试一样,没有把握的人会去浪费时间参加吗?很多人在最后一年都会选择打工或寻找其他出路。这些学子们不远千里来到京都,他们的决心和志向都是非凡的。
在这群学子中,年纪较大的文山约三十岁,据说已经参加了两次秋试,这是他第三次尝试。如果他这次还不中,他开玩笑说就要安心回家了。其他人如定州的云马,瘦高而有力;阳州的李闪,面冷言寡;平洲的子墨,文弱书生;庆州的舒明志,体态丰满,都让李凌觉得他们的才学颇为突出。
令人惊讶的是,李凌还发现了西康县的老秀子范举也在场。这位老者显然没有认出李凌来,此刻他换了一件新文士衣服,倒显得有些考场老手的气派。刚才李凌看到他在一群初次参加秋试的学子面前介绍经验,说得口沫横飞。
当大家都吃得差不多时,文山站起来提议:“明日便是谢师节,再十日后便是帝国大秋试。今日我们在此相聚也算是有缘。不如我们就按照封兄的建议,以文会友,各自作诗一首如何?”众人都纷纷表示赞同。文山见众人热情高涨,便即兴赋诗一首:“一夜八载,多少梦短不到家,三度紫禁,只献帝王家!”他的诗赢得了众人的赞赏。李凌也听出了文山诗中的含义,大致描述了他第一次落榜后日夜苦读,如今第三次参加秋试,如同考前的誓言。。
首先,子墨以一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入大海不知海之广,学而不试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