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的精力。
于是,李凌决定在街上买些食物,直接前往城东北的太昌山下。当他们到达太昌山的山门时,他们发现这片空地上已经有许多贫穷的学子在准备夜宿了。显然,他们并不是第一个想到这个主意的人。山门庄严大气,门口站着一队禁卫军,显得神圣不可侵犯。门匾上的“太昌庙”几个大字充满了书法的韵味。往上看去,山门后的石梯一层层延伸而上,在傍晚的余晖和夜雾的映衬下,显得颇具仙气。这一切都让李凌对即将到来的谢师节更加期待。
李凌让吴氏把车停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准备将就一宿。他们刚安顿好,就看到那些学子在空地中央升起了火堆,还摆放了一些器具。几个学子模样的人注意到李凌他们这个角落,议论了几句后,两个学子走了过来向李凌询问:“在下云州人文山,敢问阁下也是要参加秋试而来祭拜太昌祖师的吗?”李凌走上前去回答:“正是,小子苍州苍海文士封侯,初到此地!”那人一听就高兴地说:“原来阁下也是参加进考的,我们大多都是要参加十日后的秋试,可否来一起论文一番?”进考就是文士进一步的考试,考中后就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举人。举人也分为正举和同举,正举是只在京都秋试中高中的学子,考中正举人就可以直接填补朝廷空缺官职,而同举则是每个州每两年组织考试录取得前十名,虽然原则上也可以填补朝廷空缺,但待遇和地位略逊于正举。
只有在没有正举闲置的情况下,同举的优势才得以体现。与举人一样,同举者可以直接参与帝国秋试的第三轮殿试。只要具备一定的文才,并恰好遇到擅长或对口的审考官和皇上,便有可能一举高中。成为殿士,意味着成为天子的门生,这通常意味着仕途坦荡。因此,同举的名额在各州往往被各大家族和乡绅所垄断。
李凌欣然表示:“以文会友,实乃人生一大乐事!”文山赞同道:“以文会友,的确妙哉!”李凌让王凤三人先行休息,自己则随文山一同参加这群学子的临时论会。李凌之所以毫不犹豫地参加这场论会,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他想测试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文学造诣;其次,他希望通过融入这个圈子来更好地隐藏自己的身份。
在文山的引领下,李凌加入了这群学子。经过引荐,他们互相认识。这群学子大约三十余人,主要来自大夏国北部的北关州、云州、武州以及西部的定州、盘山州、阳州等较为贫困的地区。考虑到京都的学子和富裕的学子早已预定好住宿,而这些学子只能在山下空地露宿,李凌更加确信他们的家境并不富裕。然而,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