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的《三国志》中,少有能够"子不系父,可别载姓"的立传人物。意思是说,儿子的事迹不必记在父亲之后,可以单独立传。这一殊荣,被一个名叫董允的蜀汉官员得之。
董允,出生年月不详,字休昭,南郡枝江,即时下湖北省枝江市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蜀汉四英之一。其孙董宏,晋朝时官至巴西太守。
董允祖籍益州巴郡江州,即时下的重庆市。董允父亲董和外出求学并成家于荆州南郡枝江,东汉末年,为避中原战乱,董和举家回迁益州。
董允少时学知丰沛,与后来也是"蜀汉四英"之一的费祎,非常要好。两人时常聚在一起求学。董和经过细心观察,觉得俩人学识上不分仲伯,格局如何,尚需鉴测。
蜀中大臣许靖之子不幸病逝,葬礼那天,需要董允和费祎前去送上最后一程。因路途较远,董和便故意给了他俩一辆简陋车驾。董允看到如此陈旧的车驾,脸露不满之色,但费祎则一如平常。董和了解到这一情况,判断认为,费祎在德行上,优于董允,故嘱董允须向费祎学习。
益州刺史刘焉死后,其子刘璋承位。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地方官场亦同。基于董和名望,刘璋先后任命其为牛鞞、江原县长及成都县令。董和亲民廉政,改善了崇尚奢华的官场风气,深得辖民拥戴欢迎,刘璋提任其为益州太守。
公元214年,刘备鸠占鹊巢,取代刘璋,获得益州掌控权。为了收服益州本地士族阶层的人心,刘备延用甚至升用刘璋旧属,人品随和、政绩卓著、民众趋赞的董和,自然得到刘备信任,被升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左将军、大司马府的事务。
公元220年,董和谢世,具体卒期无有记载,但有一点却是清晰无误,那就是董和居官食禄二十余年,位高权重,参与军国大事无数,临终举办丧事时,家中竟然拿不出一石粮食的私财,以致参于办理后事的官员惊愕不已,刘备、诸葛亮闻之,深为感慨。诸葛亮事后在群臣大会上,号召大家学习董和。
刘备册立刘禅为太子那年,任命董允与费祎同为太子舍人。所谓太子舍人,就是太子的贴身管家和秘书,此职必须是才华横溢、品德高尚者才能担任,其目的就是潜移默化对太子产生好的影响。不久董允调任太子洗马,负责辅佐太子府上的政事、文理等事务,费祎则调任太子庶子,负责太子府上迎来送往等事务。公元223年,刘禅即位,董允与费祎同被升为黄门侍郎。
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因担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