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做作,“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真实性就稍高些。不过类似“让梨“的事,应该家家都有。比如我在儿时,就做过将新衣让给弟弟穿的事,但为何没人把“让衣“写成文章,编入教材呢?私下认为,“孔融让梨“之所以成为典故,就在于内中所蕴的谦让美德,正巧契合那个时代。换到现在,光是雷锋精神,就可以将其盖得无影无踪。如谓不信,且看下面四个曲解“让梨“美德的笑话。
有一语文教师,讲罢“孔融让梨“课文后,布置全班学生写篇感想。大多数学生的感想,类似时下工厂的流水产品,体现了“相同的正能量“,惟有四个学生,独辟蹊径一一第一个学生的感想:孔融事先发现大的梨子里面有虫,遂将它让给了哥哥;第二个学生的感想:因为孔融的哥哥平时经常欺侮孔融,孔融怕再挨揍,才将大梨让给哥哥;第三个学生的感想:孔融的哥哥平时风格很高,孔融知道哥哥最终会把大梨给地,故意让梨;第四个学生的感想:让梨那天,适逢孔融拉肚子,反正胃口不好,孔融顺便做了谦让。
“孔融让梨“故事,就讲到这里。如何评判真假,各位读者自便。但有一事我得说明:上述四个学生,皆被老师骂了个狗血喷头。
接下去就讲“诸葛恪得驴“的故事。大家或许不知,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乃是诸葛亮的同胞哥哥。兄弟两人,一个为刘备出谋,一个为孙权划策。看样子,刘备、孙权铁定长了豹子胆,否则他俩咋会不怕诸葛亮、诸葛瑾,皆系渗透的“间谍“?
不表“间谍“事,只道诸葛恪。话说这一天,孙权召集群臣开会,因时间尚早,大家就在会场外“晒太阳“。这时后勤部门一员工,牵着一头驴过来。孙权想活跃一下气氛,当场写了“诸葛子瑜“的标签,贴到驴脸上。原来诸葛瑾的脸型狭长,确实有点像驴险。大家见了,无不轰笑。诸葛瑾则尴尬不已。恰在此时,诸葛恪有事来找父亲,见之,立马跪拜孙权说:“大王,能把您用过的那支笔,借我一用吗?“孙权爽快地示意“秘书“,将那支还沾有墨水的笔,递给诸葛恪。诸葛恪就跪谢起身,走到那头驴前,非常认真地在标签上,写了“之驴“两字,然后牵起驴往外走。那个后勤员工上前阻拉,说这是公家的驴,怎么能随便牵走呢?诸葛恪指了下标签说:“这不是明写着'诸葛子瑜之驴'吗?既然是我父亲的驴,我当然要牵它回家啊“。员工说:“你只添了两个字,不算数。“诸葛恪说:“六个字中有四个字,是大王亲自写的,你的意思是,大王写的不算数?“那个员工吓得“扑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