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重了。说实话,我觉得研究你的人并不少,风声连载半年多来,我注意到至少有二十多篇评论,几乎各大文学评论刊物都作了专题研究。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声音微弱,传不远,但可以传下去。传下去才是真正的远,那些喧嚷不过是泡沫,经不起时间的风吹。”
张宣不以为意地说:“你这是典型的精英思想。”
陶歌也有点后知后觉,随即自嘲似地笑问:“是不是有点堂·吉诃德?”
张宣笑着摆摆手,递个台阶过去:“堂·吉诃德战的是风车,你今天战的是“风声”。”
话到此,按照事先的约定,按照事先的章程,采访完毕。
就算陶歌还有很多想问的,很多想说的,也只能留在下次。
陶歌等到摄影机关闭,就起身问:“你似乎很看重互联网?”
张宣给她重新倒了杯茶,“不是我看重互联网,而是整个世界都在看重互联网。
去年12月份,全世界媒体都在报道美利坚的“信息公高速公路计划”,你有看过相关新闻吗。””
陶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端起茶水小口小口品着,没再说话。
几分钟后,摄影大哥收拾东西走了。
助理也很有眼力见,跟着走了,出去后还把门悄悄带上。
陶歌不徐不疾地喝了半杯茶,感觉口中不那么干燥了,才抬起右手腕看看时间。
时间显示,9:27。
接着她把杯子放下,从随身包中掏出一份文件,递给张宣说:
“根据我们之前的信件往来约定,出版社制定了有关“风声”实体书的出版合同,你过目一遍。”
张宣诧异问:“我们?”
陶歌解释道:“最初跟你接触的是李主编,他后来由于身体原因提前退休了,我接的手。”
张宣呆了,一直以为面前这女人只是个外勤记者,没想到是和自己通信往来的编辑。
这么年轻的编辑…
就离谱!
不过想想刚才采访中,对方表露出来的真才实学,想想对方是牛津大学毕业的,好像也没什么意外。
不过人民文学毕竟是人民文学,这样的单位不是简简单单的有才华、有能力就可以出人头地的。
年轻人想要上位,必须有背景才行。
而且还不能是一般的背景。
看来自己还是小瞧了这位陶女士啊!
这么思绪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