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攻城的武器,在军事上相当不利。
此时北方战事告一段落,恢复和发展,成了当务之急。
而战争造成的大量流民,各路兵马被打散的士卒,有相当多的人,被重新编户,成为百姓,散落到民间。
这些流民和散卒,如果不妥善安置,很可能诱发新的问题。
耕作之余,将他们召集起来,修凿水渠,就成了一举多得的选择。
曹操出城后,和荀攸,贾诩,边走边交谈。
“离开荆州有些日子了,刘玄德,江东两边有什么新消息?”
“刘玄德已领长沙郡,与刘琦形成联合之势。”
“江东乱兆初成,孙策病危。我们最新探到的消息,是周瑜动用了大量的东吴密探,在找一个叫于吉的道士。”
曹操骑在马上,往左侧看去。
官道不远就是漳水,河面宽广,波澜滔滔。
前方便有一处水坝。
对漳河的治理,由来已久。
战国时邺县县令西门豹,主持兴建了著名的引漳十二渠,对灌溉和水患治理,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由于年代久远,战乱,加之漳河频繁改道。
这些工程被毁坏殆尽。
曹操下令组织青壮,对这些工程进行重建,还下令在漳河上,建了一个大坝,叫天井堰。
有了这道大坝,漳河水被拦出一座水库,叫堰陵泽。
这样一来,水流下泄,便相对可控,沽水时多放水,水患时,则利用大坝对洪水进行调节。
其原理与后世的三峡大坝,是一样的。
天井堰以下二十里范围内,又修了十二个“墱”,每个“墱”相隔三百步。
意思就是由天井堰下来的水,被十二个“墱”分出十二条水流。每个“墱”口都修有水闸,控制水流出入。
“墱”就是人工灌溉渠。
围出来的堰陵泽水库,保证了漳河水流的稳定。
即使在枯水期,也可以发挥灌溉作用,使邺城周围乃至魏郡的广大地区,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而农业的发展,在汉末,对国力是最直观的推动。
所以修水利,不仅利于军事,且是强国固本之策。
后世史学家对曹操褒奖颇高,其治水利民,利于后世之功是很重要的一环。
邺城附近,充足的灌溉,让旱田亩产达到十多斛,水田更是可以收谷数十斛。
同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