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知由此显扬等缘,起彼杂染憍举无义,为遮此过」,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对他种种的赞叹随喜,可能会引起一些杂染的过失。什么过失呢憍举,产生憍慢高举。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古德的开示:如果一个初学者,我们尽量不要在大众当中显扬他的功德、或者显扬他的过失,这对他不好,所以随喜功德可私下,因为你在大众当中把他的功德说出来,一个初心的学者很容易产生高慢,一个人高慢心生起的时候,他的功德就会退失掉,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要遮止憍慢高举的过失,可以不随喜赞叹。
「若知彼德虽似功德而非实德」,他内心好像有戒定慧的功德,事实上是表面的,他没有真实的功德;「若知彼誉虽似善誉而非实誉」,这是身业,身业好像是威仪很好,事实上是不真实的;「若知彼说虽似妙说而实非妙」,这是口业,他讲得很好,但是佛法的内容是似是而非。
「若为降伏诸恶外道」,就是说邪见外道,虽然他也有一些善良的功德,以人天的角度来看,外道也做一些种种的善业,但是我们不加以赞叹,因为赞叹的结果会让外道更增长他的邪见,让众生对外道的认识更加模糊,所以对于外道的功德,佛弟子不加以赞叹,因为避免产生邪见。
「若为待他言论究竟」,他正在说法,为了尊重说法仪轨,我们等到说完法再赞叹。以上的十一种因缘皆无违犯。
这一条戒的重点在对治嫉妒心,嫉妒心就是「徇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忧戚为业」,就是说我们凡夫的心,安住在一种无明,我爱执,我们总是认为在剎那剎那生灭的心识当中,有一个常一不变的我,所以在跟众生接触的时候就爱着这个自我意识、我,就是所有的众生都是以你为主。
所以我们就会认为,所有的荣耀都应该归于我的,如果这个荣耀不幸出现在别人的身上,我们就嫉妒破坏。佛陀告诉我们:应该以随喜功德来对治这个嫉妒。
在《譬喻经》当中佛陀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大商主,这个大商主带了很多商人要去远方做买卖,要经过一个广大的草原,在草原走了几天以后因为天色昏暗不幸迷了路,迷了路以后三天三夜见不到草水饥渴将死,这个大商主这个领队是一个有智慧的领队,他就作如是思惟:这个时候在草原当中,我再这样走下去,所有的人都要死掉。
他就思惟「树一定有树神」,他向树神祈祷、祈求,他就领着所有的商队来到一棵大树,把这棵大树围绕起来,就向大树顶礼:树神,伟大的树神!请你慈悲,我们现在迷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