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粮,禅定是为你下一度的般若波罗蜜修习我空法空的智慧做一个前方便。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
(视频、音频都只是讲到这个地方。)
我回答几个问题:
【学员提问】:请问法师,若曾经被他人损恼,由于害怕再被损恼,自己没有报复之心,但是却对他产生戒心,把自己隔离起来自我保护,避免与之接触或减少接触。请问法师,这样做是否违背「怀怨不舍戒」?
【师父答疑】:你为了要自我保护而避免跟他接触或减少接触,我想「怀怨不舍戒」的重点并不在接触不接触,而是你内心当中对他是不是还有瞋心没有化解,这是关键点。佛陀对一个菩萨的要求是:你内心当中遇到恶因缘发脾气,佛陀可以接受;但是事情过后你没有把心中的瞋心化解,那就犯菩萨戒,你不能相续不舍。因为你身为一个凡位的菩萨,心中自然是有所得,有所得,有我相人相的对立在那个地方碰撞,一定会对立、一定会起瞋心。但是如果你对瞋心完全没有调伏力,事过境迁,这件事情在你的心中,你一想到就恨,那这个一定是伤害你的菩提心。所以它这个地方重点还不是说「你是不是把自己保护起来,或者有接触没有接触」,而是你心中对于人事还有没有怀瞋恨心,这是一个判断标准。
【学员提问】:面对逆境,因为自己无法解决人与人之间事情的困难,而且自己烦恼粗重,所以「希望自己平时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并且回向西方,等待有能力的时候再回来」,这样回向是否正确?是逃避现实吗?
【师父答疑】:你应该把它当做暂时的,暂时的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我想我们在研究大乘法跟小乘法,诸位要知道它的判断。就是说小乘法也强调调伏烦恼、灭恶,大乘也强调调伏烦恼,这个地方差在哪里?大乘法有目标,他整个修学佛法有要追求无上菩提、有要广度众生的目标,他有一个理想目标;小乘法没有什么目标的,小乘学者就是整天吃饱饭,就观察世间是苦、无常、无我、是毕竟空的,然后就进入到空性,然后就大事已办。众生在苦恼当中,没有关系,佛法在人事间有没有流传下去,也跟我没有关系,就是漠不关心。
世间上有两种人是不好:第一种是恶人,恶人不好,创造很多问题;第二种是好人,但是漠不关心,这种人也不好,你漠不关心嘛!你可以暂时的不度化众生,但是你内心当中不能放弃你的目标、不能放弃对众生的关怀。你可以把这样的进度挪到往生净土以后,可以,每一人都有权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