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比较淡薄了,看到太阳出现。所以刚开始修学佛法会比较辛苦。所以初学者(你看一些人修学佛法,他不是在调伏自己,整天唱歌跳舞、办那些活动,这些人我们就不谈)有志于修学圣道的,你刚开始一定要有一个过程,就是要调伏烦恼,调伏烦恼的时候,这个时候真妄交攻内心容易愁闷,所以旁边的老参善知识就很重要了,因为你自己走过来,你有时候会讲一些开心的事情、开开小玩笑,来告诉他说「其实这是暂时的因缘,烦恼也不是真实的,既然不是真实的,它假借因缘所生,它也能够假借正确的因缘而消灭,它并不是我们想象那么坚固」,所以初心菩萨在修学的时候,他面对内心的情绪烦恼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一时的忧愁苦恼,这个时候老参菩萨会开开小玩笑让他欢喜,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个菩萨本身不喜欢掉举,但是众生有这个需要。
「若他性好如上诸事,方便摄受,敬顺将护,随彼而转」,有些人、特别是初学佛法的人,他的个性喜欢说说笑笑、身口意的掉举,菩萨也认为这个人虽然喜欢掉举,但是可也有善根,菩萨为了要方便摄受他,使令众生能够随顺于菩萨的教化,所以暂时的随彼而转,随顺他的心意而生起身口意的掉举。
换句话说,菩萨本身是好乐寂静,但是为了摄受众生,暂时的随彼而转,这个是不犯。「若他有情猜阻菩萨,内怀嫌恨,恶谋憎背」,就是有一类的有情对菩萨有所误会,他以为这个菩萨要对他做出一些不良的意图,对菩萨有所「猜阻」,这个时候这个有情众生就心怀嫌恨了,说「你要对我有不良的意图」,这个时候就恨这个菩萨,而且准备要弃舍菩萨而去,可能要去学习外道、或者亲近恶知识了;这个时候菩萨为了挽回这样的一个因缘,暂时的现出欢笑来表达内心的善意,就是「我没有这个恶意的,你误会我了」,以身口的这种掉举欢笑来表达自己的善意。这种情况,「如是一切,皆无违犯」,这个都是为了摄受众生的方便。这个地方就是说菩萨本身是好乐寂静,但是为了摄受采取一时的方便。
这条戒我们讲一下。曾经有人问我说:我们怎么知道一个人适合出家、一个人不适合出家?同样是有善根。我个人认为:好乐寂静是一个标准,你要是个性好乐寂静,你这个人适合出家;如果你好乐热闹,你最好不要出家,你会出事情、会出事,这种出家枯燥的生活你没办法相应。你就是内心当中以寂静为乐,这个人适合出家。当然出家、在家都能够往生净土,但是你怎么知道你适合出家、不适合出家呢?这是一个判断点。好,我们休息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