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七、绮语
绮语就是讲出戏论的言词,我们看戒文: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信乐倡伎、吟咏、歌讽,或有信乐王、贼、饮食、淫荡、街衢 无义之论。菩萨于中皆悉善巧,于彼有情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现前为作绮语 相应种种倡伎、吟咏、歌讽、王、贼、饮食、淫、衢等论,令彼有情欢喜引摄,自在随属,方便奖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现行绮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菩萨见到有情众生内心喜欢两件事。第一个是游乐的言词:游乐言词包括信乐倡伎,倡伎就是舞蹈;吟咏,吟咏就是吟诗作曲;或者是歌讽就是唱歌,这个是属于游乐的言词。第二个是有情众生他喜欢闲杂的言词:他欢喜国王论,欢喜跟你谈谈国家跟国家之间的政治;或者盗贼论;或者饮食,要怎么去煮菜;或者是男女的事情;或者是街衢,街衢就是马路消息。总之就是对内心灭恶生善完全没有帮助功能的这种论调。
菩萨内心当中为了摄受有情众生,他也应该要善巧的学习这些游戏言词、闲杂言词。为什么呢?要对他起怜愍心,来利益他的缘故。所以有时候菩萨会随顺现前的因缘,作出一些绮语,或者是游乐的言词、或者是闲杂的言词,种种的倡伎、吟咏、歌讽、王、贼、饮食、淫、衢等论。菩萨为什么要做这些戏论的言词呢?因为要「令彼有情欢喜引摄」,就是说众生佛法的善根没有成熟,以这样的戏论言词来投其所好,对众生能够产生一种引摄去摄受。
摄受以后,这个众生就会自在随属,他会主动的亲近菩萨,做为菩萨的眷属。这个时候菩萨在这样的一个好的关系之下,就能够以种种的方便来鼓励他、开导他佛法,使令他能够出不善处,安立善处,内心当中产生灭恶生善佛法的功德。所以菩萨暂时的现行绮语,是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也就是说我们如果面对有一类的有情众生,佛法善根没有具足,他好乐讲一些戏论,就是说你跟他讲佛法他还不一定接受,你要跟他算算命、看看风水地理,他就很崇拜你,崇拜你的时候,你跟他开导佛法,他就能够信受奉行。所以在菩萨戒的后面讲到「障智慧度」提到这个观念,如果你是一个初心菩萨,你应该要一心的修学佛法,一心行道;如果你是老参,对大乘佛法已经通达,你可以拨出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学习外道的典籍,但是你还是要拨三分之二、多分的时间来学习佛法。
为什么要学外道典籍呢?因为要摄受众生,说是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你没有方便门,众生没办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