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对方;或者怀着恚恼心,恚恼心就是说对方的菩萨可能曾经触恼过你,所以你看到他不欢喜。
因此你产生了下面的两种情况:第一个是「不起承迎,不推胜座」,这就是身业不敬,你不起来承迎,不来接迎他,而且不让,不推就是不让,不让给他殊胜的座位,这个是身业的不敬;第二个是口业的不敬,「若有他来语言谈论」,他来跟你作种种的谈论。什么样的谈论呢?庆慰、请问,他或者是跟你作一些语言的问候、或者对你有所请问,你依止憍心慢心,产生嫌恨跟恚恼,不以合理的发言来加以酬对来面对他,只是以冷漠的态度来面对他,这种情况「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你这样子的行为就会伤害到你好不容易所栽培的菩提心,也会伤害到你的菩萨种性,所以这样子是染违犯,是依止染污心所犯的,这个地方的染污心指的是憍心跟慢心。
壬二、明不违犯相
非憍慢制,无嫌恨心、无恚恼心,但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假设我们今天对于同法者没有生起让座、或者口业的慰问,我们不是依止憍慢心,也没有嫌弃恚恼之心。只是一时的懒惰、懈怠,懒得站起来、懒得跟他打招呼,或者是一时的忘失正念,或者是无记之心,这样子也是犯到菩萨戒的,但是因为是非憍慢所引生的,所以是非染违犯,是轻的突吉罗罪,责心忏就可以了。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布施度」前面几条戒的所缘境是面对三宝的境界,常住十方三宝、佛法僧的三宝,佛陀要我们对三宝不断的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归依来跟三宝结缘;但是这个地方是指善知识或同参道友。在整个成佛的过程当中,当然三宝很重要,但是三宝毕竟不是跟我们生长在同一时空的一个补特伽罗,他不是一个有情;所以从我们今生能够及时改过修善的一个因缘来说,同参道友或善知识就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因为他跟你活生生的生长在一起,你受的法门跟他受的法门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同法者有什么意思?同法者就是说你犯错他知道,这个很重要。他知道他就有能力来纠正你,你就有改过修善的机会。我们对于同参道友不理不睬,你对他不理不睬,他也只好对你不理不睬,我们做错事情变成没有人纠正,我们也就随顺这个等流性一天一天的做下去,直到这个罪业圆满去受果报为止。
所以佛陀的慈悲,要我们对于同法者,他有能力劝谏我们、纠正我们这些同辈们,乃至于善知识们,我们对他恭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