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定,犹如尘埃落定,难以撼动。于是,这些书生们开始三三两两地结伴,带着几分无奈与释然,缓缓散去,各自踏上了归途。
然而,场中仍有十几个书生,他们的思想如同磐石般顽固,不愿轻易屈服于现实。他们深知,即便是自己拼尽全力,闹得天翻地覆,也难以改变这既定的命运。但就这样默默离去,他们的心中又充满了不甘与愤懑。
在数次冲撞知府衙门,却如以卵击石般无果后,这些书生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裁决。一队士兵如同铁壁铜墙般将他们团团围住,不容分说地将他们押解至安阳府的监狱之中。安阳知府更是果断决绝,大笔一挥,将这些人的名字从考试人员名单中永远抹去,仿佛要将他们与这场科举之梦彻底割裂开来。
回到议事殿内,不良详尽地禀报了处理此事的来龙去脉,言辞间条理清晰。
李振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心中暗自思量:任何新政初行,难免荆棘遍布,阻碍重重,此乃历史之常态。想当年,满清鞑子初入关隘,强令治下汉人剃发易服,多少人宁死不屈,以头颅相抗,誓死不留辫。
而待到那满清王朝倾覆之时,新朝又下令剪去百姓头上盘踞数百年的长辫,彼时又有多少人泪洒衣襟,为那割舍不去的旧习而哀痛。世事无常,人心难测,变革之路,从来不易。
在那个被封建阴霾笼罩的时代,将此举单纯地视为愚弄百姓,未免太过片面。这更像是统治阶级精心构筑的一道文化高墙,一道将平民与上层世界隔绝的无形枷锁。在权力的金字塔尖,那些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深知,要稳固自己的政治基业,离不开那些所谓名门望族的鼎力支持。它们如同帝国肌体中的隐形支柱,不可或缺。
“皇命不下乡”,这句流传于世的俗语,在那个时代绝非空穴来风。不论朝代如何更迭,帝王如何轮转,在那远离京城、深入骨髓的乡镇角落,真正的统治者往往并非坐在龙椅上的天子,而是那些在当地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大家族。他们,才是那片土地上呼风唤雨、说一不二的人物。
洞悉问题本质的李振,首要之举便是着手科举制度的革新。他立志于让麾下的新朝汉国,每一寸土地上的人民都能手捧书卷,每一颗心灵都能挥洒笔墨,誓要将求知的火焰,在百姓心中熊熊点燃。他梦想构建一个国度,那里的人们不仅渴望知识,更将学习视为生活的常态,让智慧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田生根发芽。
不良低沉的声音带着一丝忧虑汇报道:“各地的学校建设已近尾声,然而师资力量的匮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