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n)
校样(Proof)
正常来说,学术期刊审稿流程周期都需要走很久,短则数月,多则近年。
但是时间长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在Under review和Ready for decision之间反复横跳。
许青山就听陈大跃说过,国内有个教授在发一篇top顶刊的时候,在Under review和Ready for decision之间变化了四次,最终还是收到了【major revision】的重大修订意见。
一般这种情况。
代表着编辑和同行学术评审的意见相左。
然后把前面的同行学术评审的意见选择留置,去寻找下一位该领域有权威和见解的同行学术评审。
所以当UR开始横跳的时候。
那就代表着,起码有一方是不认可你的论文。
想要做学术,特别是投核心期刊,心理素质一定要过硬。
要有接收被不断拒稿和打回重改的勇气。
而许青山显然是没有这种烦恼的。
他的心态好得一批。
毕竟这可是陈大跃亲自出面的,就算不给我许青山面子,那也得给人家陈主任一个面子嘛。
许青山非常轻松地看向了官网进度。
【Completed-accept】
啧。
老陈就是老陈啊。
这一手偷梁换柱,许青山这隔岸观火得那叫一个叹为观止啊。
许青山看着这评审意见,心里成语跟不要钱似的疯狂往外冒。
先是在心里猛夸了一顿陈大跃,又开始夸自己。
实在是因为【Completed-accept】这样的评价很是特殊。
只有期刊编辑对于论文作者的稿件十分满意,并且在通过了多轮评审之后,确定完全没有问题,就会在没有提出任何修改意见的情况下决定接收这份稿件。
不过许青山自己也很清楚。
其实这并不是陈大跃的脸面有多大,也不是法比奥的补偿是这样的方式。
因为【Revise】修订环节几乎在学术投稿是绕不开的一环。
哪怕是诺奖得主、领域大牛,有时候在顶刊投递论文的时候,也会因为一些可能是小小的排版偏差,一两句话的语言错误,被一些要求变态到极致的学术编辑打回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