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起兵,是不想把大唐的战力损耗在内战上,以现在的情况来说,大唐内战,无疑是重蹈历史上的覆辙,犹如香积寺之战那样,很有可能把大唐的精锐都打光。
之所以吩咐贺兰楚石必要时让李象起兵造反,也不是攻打大唐,只是李承乾为了自保而已。
那是不得以而为之。
李承乾真正的目的地。
是洛阳。
东都洛阳。
李承乾毅然决然地选择占据东都洛阳,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综合多方面因素后的战略抉择。
从地理位置来看,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堪称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的美誉。
北依邙山,南对伊阙,洛水贯穿城中,其位置得天独厚。
与长安相比,洛阳的交通枢纽优势更为明显。
长安偏处关中,虽有山河之险,但对外交通相对不便,受限于函谷关等险要关隘,物资和人员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
而洛阳周边水路纵横交错,黄河、洛水等河流提供了便捷的水运通道,物资和人员能够通过水路迅速运往各地;陆路交通更是四通八达,是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
掌控洛阳,就如同握住了天下的中枢,进可攻,退可守。
向北,可直捣草原,威慑北方游牧民族。
向南,能挥师江南,控制鱼米之乡。
向东,可经略山东,获取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向西,亦可凭借险要地势,抵御关中势力的威胁。
对于志在天下的李承乾而言,洛阳的地理位置无疑是他实现霸业的关键支撑点,相比长安,洛阳更能辐射全国,有效掌控局势。
自秦汉以来,洛阳就一直是中原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洛阳的农业十分发达,周边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这里的农田每年都能产出大量的粮食,为军队和百姓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洛阳的手工业极为兴盛,尤其是丝绸纺织、陶瓷制作等行业,技艺精湛。
李承乾新打造的纺织车,在洛阳也能得到更快的发展,这里不缺乏有着技术底子的工人。
商业上,洛阳城内店铺林立,市场热闹非凡,作为中原地区的商品集散地,汇聚了来自各地的奇珍异宝和生活用品。
反观长安,虽然也是重要的经济中心,但由于关中地区人口增长,土地承载压力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