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阶的门生之一。
聂豹死后,徐阶失踪,在京的东林书院学子群龙无首,纷纷选择还乡。
但走到河南境内,吴时来将之纷纷留了下来,予以了不错的安置。
那些东林书院学子也不是不知感恩的人,为吴时来办了个“吴公书院”,整日为吴时来鼓吹扬名。
“回圣上,门客、书院耗费了三万两银子。”
“银子从哪来的?”
“回圣上,是借来的。”
朱厚熜从御座上站起,一手扶着,问道:“跟谁借的?”
“开封城万通钱庄的一个姓孙的老板。”吴时来答道。
朱厚熜盯着他,似是疑惑道:“那你这不吃不喝,这笔债也要还二十年啊。”
“回圣上,臣的亲戚中,有几个薄有资产,他们早已表示要替臣还债。”
“是吗?”
朱厚熜笑了笑,道:“看来你办法不少,亲戚关系也不错,几万两银子说拿就拿,一点也不吝啬。”
吴时来不知不觉间出了不少汗水,喉咙难免干渴,道:“微臣……”
古往今来,银子哪有白给的,拿了别人的钱,是要给人办事的。
吴时来不贪不占,但“顺水人情”可没少做啊。
先有人,再有岗,这可是几千年来朝廷命官的传统艺能。
朱厚熜摆摆手,笑容不减道:“喝吧,喝吧。”
美酒下肚,吴时来谢恩落座。
“张翀!”
“臣在。”江西巡抚张翀站了起来。
吕芳顺着敬上金杯酒,张翀接过没有急着喝,知道圣上还有话要说。
“听说在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里,举办了我大明朝的‘一会一晤’,怎么样,谈论出、商讨出什么了吗?”朱厚熜眼神落在张翀身上。
鹅湖书院始建于南宋淳佑年间,宋理宗赐名“文宗书院”,后毁于战火。
在本朝景泰年间在原址上重建,更名为“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因其“一会一晤”,被称为“千古一辩”之文化圣地。
“一会”为南宋淳熙二年,南宋理学家朱熹与心学之魁陆九渊、陆九龄应浙东学派代表人物吕祖谦的邀请相聚鹅湖书院,进行的“鹅湖之会”。
“一晤”为淳熙十五年,辛弃疾、陈亮在此“长歌相答,极论世事”,纵谈十日,共商抗金复国大计,是为“鹅湖之晤”。
随着朝廷对儒学、理学、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