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忧虑,担心举人熬不到发榜的日子,因为他们身上带的钱,很可能是举债而来,算好了日子的时候,多留京师几天,说不得连房钱、饭钱都出不起。
朱厚照沉吟了下,开口道:“这倒是,既然放榜延期,那就不应该让举人承担延期花销,这样吧,朕命内承运库拿出一笔钱权当补贴,让举人安心等待放榜。”
傅珪行礼:“陛下英明。”
朱厚照摆了摆手,笑道:“你们继续判卷吧,朕去隔壁看看。”
李东阳、杨廷和等人行礼送出,各自落座,然后沉神判卷。
朱厚照至隔壁房间,让各自忙各自的,对御史马渠问:“现如今拆卷了多少份,最高分,最低分,分别是多少?”
马渠恭恭敬敬地拿出册子,一边翻看一边说:“现如今已拆卷六百二十七,最高分是三百七十八分,最低分是二百二十分。”
“哦,三百七十八分,可不算低了啊,知道是谁的试卷吗?”
朱厚照笑道。
马渠连忙说:“陛下,这拆的可都是誊写之后,仅有编号的试卷,里面连个名字都没有,拆开了也不知是谁人的试卷。”
朱厚照点头。
这也是为了防止作弊,走漏风声。
等所有试卷拆开,有了分值之后,按编号找原文章,最后填上姓名。
“分值最高的朕就不看了,将分值最低的取十份过来吧。”
朱厚照坐了下来。
马渠赶忙命人将试卷取来。
朱厚照拿起一份试卷看去,这八股文写得不错,也跳出了孔夫子的框架,但在一二三的选择上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此人在兵备、粮食与信里面只保留了粮食,另外选择了水利、商业作为三要素,这种选择有合理性,但明显还不够睿智。
第二份试卷保留了兵备、粮食与信,然后添加了赋税、徭役、城防,这就属于先肯定孔夫子,然后额外增加一堆东西,不是一二三,而是四五六了,虽然跳出了孔子给的框架,但实际上并没有打破原来的框架,没有给清楚主次……
朱厚照一份份试卷看去,然后看了看分值,发现李东阳等人判卷还是相当公正,这些人既是臣,又是儒,且名声在外,在做人做事上,没什么好担心的。
曾绍贤走了进来,低声道:“陛下,牟斌差人送来一封密奏。”
朱厚照眉头微动,抬了抬手,周围的人便退后了一些。
接过密奏。
朱厚照看了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