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许多变法无疾而终,面对强大的反扑力量,最终毁于一旦,甚至连自身也沦为了变法的牺牲品。
朱厚照原以为自己是皇帝,变法也好,新政也罢,有正直且能干的大臣,强行推动新政,那大明便会按照新政设定的道路前进,可自己还是忘记了一句话: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再好的新政,再好的政策,朝廷动静再大,文书发的再多,语气再强烈,可底下人不领会,不执行,新政就是笑话。自己还是高估了大明官员、武将的素质,哪怕是给他们涨了俸禄,哪怕是给他们划了红线,可他们依旧渴望更多的利益,疯狂地想要吸百姓的血。
朱厚照抬起头,对一旁的张永说:“将这封文书交给锦衣卫办吧,告诉他们,朕要真相。若文书中所言是真,将其一个不落地带至京师。”
张永领命。
朱厚照没有再关注山东的事,对王廷相道:“兵部商议出对策了吗?”
王廷相呈上一份文书,肃然道:“臣与兵部官员、五军都督府官员商议三次,拟出了一份应对方略。”
朱厚照打开文书仔细看了看,手指不时敲打御案,待看完之后,摇了摇头,言道:“这份方略——软了。”
“软了?”
王廷相有些诧异,这文书可是提出要增兵宣府一万,万全都司两万,嘉峪关等内长城两万。
增五万兵力,设两道防线,阻击小王子的骑兵。
这还软了?
王廷相不安地问道:“陛下,若情报当真属实,能调动并及时驻防宣府、万全都司等地的,只有京军……”
从地方上调兵需要的时间更长,而且需要沿途提供一定的粮食物资,免不了征调徭役,可现如今正是春耕紧要时,很可能会耽误生产。唯有动京军,从京师取粮而动,不需要征调百姓运输粮草,毕竟四百来里路,大军出发的时候各自带点粮,足够支撑到宣府等地了,那里的粮食虽然不太多,但去几万人吃两个月问题并不大。
要增兵只能从京军中出人,那就是告诉朱厚照,抽调太多了,京城也空虚,若增十万兵过去,这京师可就只剩下十几万了,当年于谦守卫北京城时都需要二十几万兵……
朱厚照沉稳地看着王廷相,起身道:“朕说的软了,不是说兵力,而是说作战部署与预期结果。满篇文书,总结下来就八个字:坚壁清野,固守待变。你们想用防守,保城池不失,等待鞑靼疲惫了撤走。可你们忘记了,鞑靼一旦破关,那就等同于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