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包子后,外面已经漆黑一片。
这里的电力供应有限,冉淑玉事先知道他们会来,所以提前借了一间空房,临时拼凑了一些床上用品。
现在,她带着周紫萱前往另一间房间休息。
当然,周紫萱不会和王建华同住一室,毕竟他们还未结婚,避免外人闲话。
晚上,王建华和他的父亲睡一间屋,而冉淑玉则与周紫萱共寝。
“叔叔,建华,你们早点儿休息。”
周紫萱打了个招呼,然后跟着冉淑玉走出去。
王建华也跟了出来,“走,我陪你再去找农场的人借两床被子,晚上的温度更低,你和我妈可别冻着了。”
农场的人通常不太友好,但如果给些钱,情况就会不同。
只要愿意付钱,不仅两床被子不成问题,还能得到装满热水的暖手袋,放在被窝里能保持温暖大半个晚上,而且比烧炭安全得多。
不过,这样的待遇并不是所有留在此处的人都能享受的,特别是那些还在接受改造的干部们,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在冬天来临前收集的木材取暖。
农场对囤积物资有一定的限制,除非定时上供,否则会遭到收缴。
对于像他们这样还没有返城的人来说,不仅是被组织遗忘,家人也可能无力提供援助。
王建华半年前考上了大学,开始往家里寄东西,这使得农场对他们放宽了一些限制。
周紫萱给钱时十分大方,站在一旁的冉淑玉看在眼里。
这虽然不是一笔巨款,但足以说明周紫萱不是囊中羞涩。她没有打扰正在整理床铺的年轻人,自己回去取了枕头。
看到丈夫王广平的心情依然低落,忍不住开口说道:“我看紫萱这孩子,虽然是农村户口,家境似乎还不错?”
几个月来,周紫萱陆陆续续寄来了不少钱和物品,这次来访也带来了许多包裹。
过去,冉淑玉对这些可能不屑一顾,但现在经历过生活的艰难,她明白了金钱和物资的重要性。
王广平对此并不在意,“听说她父母做个体户,现在改革开放了,个体户也许能赚点钱。”
王广平对外界的变化了解不多,对于个体户的理解还停留在黑市贩卖农副产品的阶段。
冉淑玉轻声说:“我们为什么一直不能回到城市,不就是因为没人帮我们说话吗?建华考上了大学,但他要等到能够为我们说话,那得等多少年?
那些已经回城的人,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