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的表演一共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14名身穿民族服装、手持华夏民族乐器的“奥运女孩”出场,跳了一段舞动燕京,背景音乐是《茉莉花》,不过,因为奥运宝贝们穿着清凉,而且是以红色为主的传统服饰,被痛批不伦不类,让文化展现得很低俗,出现的红灯笼,更是被骂成从原来张导的《红高粱》里面,直接拿来的道具;
第二、第三环节的华夏功夫和京剧表演,被人们说略显夸张,不正宗,远没有央视春晚中的水平;
最后环节,是一个小姑娘以童谣的方式唱着《茉莉花》,很多人批评第一环节已经演奏过《茉莉花》了,为什么这里还用,难道就一首《茉莉花》能代表华夏文化了么?
就这样,等张亿谋从雅典回来,在圈里的名声大降,从领导的直接批示,到广大群众的来信,可谓恶评如潮,很多人更是直接撂下了狠话——可不能让张亿谋再做燕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
后来,张亿谋在采访中说:“这8分钟,骂的级别、骂的场合、骂的次数和人,都相当的多,相当的高。”
但是,现场的反馈可能与前面说的批评不太一样,当时参加闭幕式的人,提前两三个小时就已经进到会场,大多筋疲力尽,看表演的状态都很一般。
然而当燕京8分钟开始后,全场一改之前的疲态,从第一个环节开始就非常沸腾,一度让气氛达到了高潮,很多外国人异常激动,他们甚至专门找到张亿谋,说导演成功地勾起了他们想去华夏的愿望。
为什么国内与国外,对同一场演出的看法差别这么大?
一是外国人看待华夏文化,与国人看待华夏文化的感官是不同的,我们大多数人,听京剧、穿旗袍、看华夏功夫,已经习以为常,自然激不起太大的兴趣,外国人不同,京剧、旗袍、华夏功夫,甚至华夏的筷子,在他们的眼中,都是这个东方神秘古国的符号,让他们向往不已;
二是燕京8分钟的表演舞台非常小,只有7米乘7米,很多高难度的表演只得被迫取消,国内大部分人又是在电视和电脑上看的,电脑的小屏幕,加上表演的小舞台,自然看起来不大气,效果也很差,而在当天,会场气氛远好于电脑前,现场又有超大高清投屏,自然演出效果极好。
实际上,演出当天版本已经是修改了很多次的版本,因为雅典方面不是很配合,规定非常多,这个不能演,那个也不能演,所以,光是最重大的创意就修改了三次,而华夏的文化,气势恢宏,更适合在大舞台上展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