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初期,农村师资力量十分缺乏,为让贫下中农的子弟能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更主要的是政府为了节省财政开支,代课教师应运而生。代课教师多为当地有点名气之人,比如给广播站投过稿,比如在大会上讲过话,比如给村民写过春联等。有个整天将一支钢笔和铅笔,插在上衣兜中,谈天说地不用打草稿的郑姓男子,就这样被推荐为教我们语文的代课教师。
这个郑姓代课老师,是个好人。好就好在他对我们这些经常横揩鼻涕的农民子弟,很是和蔼。但这种和蔼,带有欺骗性。我们后来发现,郑老师教给我们的一些字,与别人的发音不一样,比如"别墅",我们读的是"别野",比如"荆棘",我们读的是"京刺"。我们就将这种情况转告郑老师,郑老师一边嘀咕"字读一半不会错啊",一边叫我们"知错即改"。
因于"字读一半不会错",即便是现在,我在快速游览有关文章,特别是古文,遇到生僻冷门之字时,就会按照郑老师的"教条"一念而过。前段时间,发生教课书插图事件,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无须小题大作。但我觉得,小学属于基础教育,绝对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如果予以放纵,轻则害一时,重则害未来。
说了那么多,旨在引出本文。今天我想讲的内容,就是三国时期一些文臣武将的名字,基于这些名字容易读错,时至今日,仍有人以"不知有错"的态度,在公众场合侃侃而谈三国故事。现将最能让人误读的几个三国时期人名译解如下。
先讲荀彧。荀彧是曹操的谋士,不是一般的谋士,而是曹操帐下最为盛名的首席谋士,曹操誉其有"王佐之才"。荀彧的人生结局有点凄凉,他最终死在曹操暗示之中。原因在于,荀彧反对曹操自称魏公及企图代汉之举。
荀彧这个名字,好多人将其念作"苟或"、"旬货",原因在于"荀"字与"苛且偷生"中的"苟"字相近,而"彧"字只比"或"字多了两撇,实际上荀彧的正确发音,应为"寻玉"。
次讲阚泽。为防再次误导读者,先把阚泽的正确发音提前公布,这就是"看则",许多人将阚泽发音为"敢则",显然为错。
阚泽曾官至吴国的中书令一职,他所著文章的文采,能与"汉赋四大家"之一的扬雄媲美。因于文采飞扬,阚泽还当过吴国太子的少傅。据称,阚泽对圆周率颇有研究,后来成名的祖冲之,就是在阚泽研究的圆周率的成果上,得出了那个"山颠一寺一壶酒"的精确结果。
再讲逢纪。逢纪早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