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事务、出现权臣夺位或被外敌侵蚀的不利局面。但这种传位办法也有缺点,这就是为兄的后代与为弟的后代,天长日久便会出现"坐椅到底归属于谁"的纠葛,并因此闹出亲情转化为仇敌的灭门之类惨案。
基于"兄终弟及制"存有如此弊断,因此到了秦汉两朝,这种做法少有人用,大多采用"辅佐制",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权力大小不差上下、相互之间既有嫌隙、又有制约关系的权臣,共同指导"幼帝",等到幼帝长大,再予交权让其亲政。
孙策死时27虚岁。孙策育有三女一子。我们不妨推算一下,按照古人婚配较早的习惯,框定孙策18岁成婚,那么排行最末的其子孙绍,充其量不会大于三岁。在战火纷飞的东汉未年,三岁孩童安能挑起大梁?这就是孙策要把其位交由孙权的原因。
正常而言,一跃成为东吴"主公"的孙权,应该感恩戴德孙策,并不遗余力照顾好其兄的遗孀遗孤吧?但你错了,中国有句俗语,叫做"最是无情帝王家",孙权也不例外,他践行了这句俗语。
孙策的三个女儿,长大后都听命于孙权的安排,被当作编织裙带关系的筹码:孙策长女嫁给了东吴第二位丞相顾雍的儿子顾邵,顾雍另一个大名就是他系东汉末年名士蔡邕的徒弟,和曹操是师兄弟;孙策的次女嫁给了东吴最后一任大都督陆逊;孙策的幼女嫁的是东吴名将朱治的儿子。
也许有人会说:"孙权这个叔叔当得好哇,都把侄女嫁进了豪门将府。"哎哟老兄,你怎么只看表明,不测深浅,你知不知道孙策的那三个女婿,后来皆蹈了"鸟尽弓藏"之路么?
相对男性而言,女性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被当作棋子使用,纯属无可厚非之事。但作为孙策唯一之子孙绍,孙权你总得尽心予以重点培养吧?但令人瞠目的是,孙权竟然不给他雇请专职教师。孙权的目的很阴险:"让孙绍成为一个缺乏知识、缺乏辩析、缺乏决断能力之人。"
如此到了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大封群臣时,孙权顺便将智力水平一般般的孙绍,封为吴侯,不久又改成上虞侯,明显属于"一蟹不如一蟹"的降级!也许是过于窝囊导致了抑郁吧,孙绍死于壮年。按照东吴传统,孙绍独子孙奉,承继了上虞侯。
这之后,东吴的政坛风起云涌:先是孙权驾崩,其七子孙亮继位,数年后孙亮被权臣孙綝废黜,瑯玡王孙休继位,孙休君临六年,孙皓继位。
这个孙皓,乃是当年废太子孙和之子。孙皓登基初始,做了些利国利民之事,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