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有句谚语,叫做"胜败乃兵家常事"。单从字面上揣摸,此语对胜、败的评判,似乎是"半斤对八两,黄鱼对死鲞",显得无有轻重。但事实并非如此,原因不在此语本身,而是出在使用环境上。比如有人打了胜仗,正在庆贺中,你去对他说这句话,岂非泼冷水?寓意下次必败?对方在领受你的戏谑之余,很有可能将你打得满地找牙。由此可见,"胜败乃兵家常事“这话,侧重在于安慰、激励打了败仗的人。
《三国演义》中,有关胜仗败仗的描述,几乎贯穿全书一一这不用奇怪,既然打仗,就有胜败。没有胜,哪有败?同样,没有败,何谈胜?惟因如此,"胜败乃兵家常事"一语,才得以在军事上,甚至是商场上被人们普遍认可。
虽然胜、败乃是常事,但具体落到败者身上,有时就意味着下地狱。比如楚霸王项羽,他在完全有条件脱身的情况下,竟然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走"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之路,"霸王别姬"于乌江岸边。如此看来,项羽充其量也就是个经得起胜利、熬不得失败的将军。历史上经得起失败的人有没有?当然有,而且很多。比如越王勾践,身为一国之主,因战败成为吴国之囚后,怀揣雪耻之心,卧薪尝胆,最终得以报仇复国。
不过话又说回来,并非所有遭至战败的人,只要仿学勾践的"卧薪尝胆",就能获得成功。事实上,不论是那些常胜将军,还是那些达到反败为胜目标的人,无不与他所处的天时、地利、人和有着密切关系。假如他所遇到的上述三个因素,与其背道而驰的话,那么此人即使拥有天大本事,也难到达成功彼岸。因这种事例俯拾皆是,就不举例说明了。
习惯上,人们爱把那些屡获胜券的军人,称为常胜将军。仰仗罗贯中的刻意褒扬,关羽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之高大,无可置疑。惟此,即便关羽在战略上失误,人们仍把"大意失荆州"一语,放到他的身上,好像如果不是"大意"的话,荆州就不会丢,就不会有败走麦城了。
如此看来,关羽好像是个完美之人,但我觉得,下此定论尚早。因为一个人的优劣与否,得靠"失败"衬托。所谓"患难见真情",至理也!
就拿赵云来说。大家知道,铸就赵云英武形象的桥段,主要源于长坂坡的七进七出。不过,促使赵云这一"成名作"的幕后推手,乃系曹操。假如曹操不下"休教伤了赵云"的命令,别说刘禅能活,就是赵云本人,也难冲出铁桶般的曹军方阵。也是难为那些曹兵了,为了活促赵云,他们箭不能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