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无事,信步江边。至一地段,闻人声鼎沸,即趋前探究,结果发现是些男子,或站或坐,正在热烈争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为何被罩"奸雄"之名这个问题。虽然他们争论的内容,泛而无序,带有想到哪就说到哪的随意,但让我惊讶的是,他们有时也会迅速达成一致,比如把杀戳吕伯奢一家、害死华佗的事例,用来佐证曹操的"奸雄"之名!
这就有点让我惶惑了:如果杀了一家人、害了一个名医,就可定为"奸雄"的话,那么历史上那些双手沾满无辜人们累累鲜血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比如洪秀全、张献忠、曾国藩、张作霖等,为何没被罩以"奸雄"之名呢?
第二天,我把这个疑问,晓示给一个平时也喜琢磨古典文学的老兄,请求他解构。那老兄沉吟片刻,说:"民间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往往以自己的好恶来定夺。好恶的反义,就是好善。吕伯奢有着收留、款待曹操的善良,华佗有着建议曹操开颅去除病根的善良,按照`好人必有好报‘之说,他们的结局不会太差,但吕家和华佗,却遭遇了屠戮,真正的原因,在于他们语焉不详,诱导了曹操的怀疑,这便是典型的自找苦吃。"老兄最后说:"对坏人讲善良的人,本身就是坏人的一个变种。"
老兄的这个结论,先是让我大吃一惊,继而促使我产生了弄清吕伯奢与华佗"坏"在哪里的念头。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有必要回溯一下曹操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与背景下,从一个刺杀董卓的英雄,变成一个千夫所指、万人唾骂"奸雄"的内在原因。
话说曹操目睹司徒王允等老臣没完没了的愁眉落泪,就笑道:"满朝公卿,从夜哭到明,从明哭到夜,这能哭死董卓吗?"
王允反讥曹操:"你不思报国,无权取笑我等哭泣。"
曹操说:"我不是笑你们哭,而是笑你们想不出一个办法去杀董卓。我这人虽然没有多少才能,却有胆子去刺杀董卓,然后将他的脑袋,悬挂在城门上面,供天下人观看董贼的下场。"
由此可见,曹操是个性情中人。何为性情中人?性情中人就是敢说敢做之人。曹操既然说了,就得去做。当他进入董卓宅邸,正欲举刀行刺,适逢吕布进帐。情急之下,曹操以献宝刀为由脱身。为防醒悟过来的董卓加害自己,曹操不得不仓惶出逃。
曹操仓惶出逃的目的,是想保住自己的性命。保住性命的目的,当然是想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然而出逃的情形十分险峻,因为董卓早已将缉拿曹操的命令,晓示各个关隘了。要不是县官陈宫也恨董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