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残杀。袁尚的谋士逢纪,就是在这个阶段被袁谭所害。期间,袁谭因为实在吃不消袁尚的凌厉攻势,投了宿敌曹操。投了也就投了,但袁谭又想暗算曹操,结果事发被曹操处斩。之后曹操多次寻战袁尚,终致袁尚不敌,向曹操乞降。但已经吃过袁谭诈降之苦的曹操,哪会再对袁氏家族抱以信任?于是断然拒绝袁尚。不得已的情况下,袁尚逃到驻扎在故安的二哥袁熙处。就在兄弟俩对命运唏嘘不已之时,袁熙的部将焦触、张角,因实在忍不了袁家的衰败,突然反叛。仓促间,袁熙和袁尚只得带着残余,投奔乌桓而去。
乌桓就是时下的辽宁一带。公元207年,曹操听从谋士郭嘉之计,轻兵奇袭乌桓,双方在白狼山地段大战。曹操手下大将张辽,斩杀了乌桓首领蹋顿。袁熙、袁尚见势不妙,带着几千亲兵,转投辽东的公孙康。闻知两袁来投,公孙康思忖:如果自己接纳两袁,定会招至曹操仇视,无疑得不偿失。于是就在一马棚内事先布置伏兵,然后笑迎两袁入内。两袁不知是计,进入马棚,结果被割首做,送交曹操审验。据此,曹操彻底统一北方。假如袁绍地下有知的话,他肯定会瞠目结舌:由于自己奉行平均主义政策,三个儿子,不,还应包括那个他十分宠溺的小儿子,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相对于袁氏家族的没落,我来讲一讲司马家族的崛起。司马懿事奉曹操多年,也被曹操猜忌多年,但懂得蹈光养晦、擅长以退为进的他,硬是让司马家族,在乱世三国中活得游刃有余。
司马懿有两个儿子,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在培养儿子方面,司马懿自有一套理论。他说,长子就是长子,次子就是次子,混淆不得。这也就是他站队曹丕的原因。司马懿时常叮嘱两子:关心弟弟,是兄长的主要责任;配合哥哥,是为弟的主要职责。为了对付曹氏家族的不信任,司马懿让司马师侧重攻研军事,让司马昭侧重攻研政务。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可及时察觉曹氏家族所有军事行动,又可及时窥知曹氏家族所有治政方略。正是这种分工明确、有的放矢做法,促使司马师与司马昭,"合二为一",优势凸现。
司马懿终老后,魏国群臣推举司马师辅政。司马师自任大将军,牢牢地掌控了曹魏军政大权。公元255年,司马师死于平定毋丘俭、文钦之反的归途中。由于没有儿子,他在咽气前,将权力移交给了司马昭。踏着哥哥司马师的肩膀,司马昭开始了他的辉煌历程。对外,他西灭蜀国,南征东吴;对内,他干掉曹髦,独揽朝政。虽然有生之年,他遭遇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