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地处时下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曹娥镇的一条驿道上,出现一个男子。男子走着走着,隐约发现前方有座建筑。男子站定,似乎是在考虑是否绕道的问题,但很快打定注意,快步朝建筑方向走去。
男子到了建筑入处,仰头用眼搜索到书于门檐横匾上的"曹娥庙“三字。男人不再犹疑,抬腿跨过门槛,径直走至一块石碑前,凝视起来。
行文至此,有必要作个说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因此类似庙宇之类的建筑,要么被残喘的地方政府辟为赈灾施粥之处,要么任其荒芜,不像时下,只要庙宇有点名气,就会被旅游部门定为NA景区,筑起墙、围起槛、收起款。假若那时也是如此的话,铁定不会有"中国字谜第一庙"了。
石碑略高人身,刻于碑体中部的文字,即使位于最高处,也能触手可及。男人先是在石碑前仰头俯身了几下,然后立定,开始用手在碑体上一边抚摸,一边默念。及至摸、念完整篇碑文,发自肺腑赞叹:"真是妙文啊!"
感叹毕,男子从简陋的行囊里取出纸笔,书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又落了款,然后将其置于碑后,取上行囊,扬长离去。
莅日,有进谒曹娥庙者发现条幅,见是文豪蔡邕所书,大喜过望,即出资将八字募刻碑阴,然后留下条幅予以珍藏。
蔡邕,出生于公元133年,字伯喈,陈留圉,即时下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因在董卓擅政时当过左中郎将,故有"蔡中郎"之称。蔡邕有个女儿,名叫蔡琰,亦即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蔡文姬。
蔡邕从小就懂孝顺之理,他的母亲因病卧床三年,蔡邕不论盛夏严冬,没离家门,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母亲去世后,蔡邕在墓旁盖了一间陋房,住下陪伴母亲,一动一靜,皆遵礼制。野间动物如兔子,常至他的陋房边嘻耍,人们奇怪,便去探究。蔡邕后来与叔父、叔伯兄弟同居,三代没有分家,乡邻无不称赞他的品行。
蔡邕年少时即博学多闻,师从太傅胡广。喜欢文学、数术、天文,擅长音乐。蔡邕性格刚强,不事权贵,汉桓帝听说蔡邕琴鼓很好,命令陈留太守督蔡邕去京。蔡邕走到偃师,假称生病,返回家中。《释诲》一文,就创作于那段时间。
公元170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征召入仕。其时朝廷为防官场结伙营私,规定凡是有姻亲或相邻之州人士,不得担任官吏。此举导致幽州、冀州等州许多官职,无人可以接任。蔡邕上书汉灵帝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