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系统读书的时间几乎一致,但年纪小一些的孩子,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是没办法和哥哥姐姐们相提并论的。
顾文萱和白景洲都不是那种喜欢拔苗助长的人,他们带这四小只来,单纯只是为了让他们体验一下书院环境和考核氛围,并不强求这四小只也必须考上。
收好穆翰之的名帖,白景洲和顾文萱带着其他人返回村子。包括白景洲在内的四个人明年会来书院就读,剩下的四小只则会被安排到村里的学塾跟着李繁读书。
值得一提的是,白家村并不是只有白景洲他们这一小撮人在读书,白里正的孙子和村里一些殷实人家的孩子,也都在县城和镇上的学塾就读,而且人家还是打小儿开蒙,之后就一直在学塾刻苦攻读的。
白景洲和顾文萱出钱建的那个村学塾虽然收费便宜,但却因为先生只有一个李繁,所以并不在这些读了很多年书的学子的考虑范围之内。
像白里正的孙子,他就读的学塾就是由几位秀才和一位举人共同教学的大型学塾。
村里其他富户家的孩子虽然没有里正孙子的这个就读条件,但他们所在的学塾却也是曾经教出过秀才老爷的。
有志考取功名的他们,比起新建的、还没有表现出任何竞争力的村学塾,当然还是更倾向于继续在已经有了一些教学成绩的镇学塾就读。
也就只有刚准备开蒙的小娃子,和那些家境贫寒又有志读书科举的学子,才会把目光投向白家村的新学塾。
白里正对此是略有遗憾的,好不容易自己村子有学塾了,白里正恨不能把周边十里八乡的生源都给抢到自己村子,但顾文萱和白景洲却很满意他们有意造就的这个局面。
从他们敲定的极低束脩和设立的各项补贴、福利就能看出来,他们办这个学塾的目的不是挣钱、博取名声,而是扶持那些原本读不起书的孩子。
既如此,抢生源什么的就很没有必要了。
毕竟,他们的学塾又不能无限招生,家庭条件允许的富户愿意送孩子去其他学塾,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在帮他们减负。
“文萱。”村里的新学塾建好之后,不少人找到负责一应杂事的白荣,给家里孩子报名,顾文萱二婶林淑贞则是私下和顾文萱提出,她希望能够继续保留女子学塾。
顾文萱正有此意,她笑着坐在林淑贞对面,“我和二婶想到一块儿去了。”
她告诉林淑贞,“我打算把女子学塾建在咱们家前面一点的位置,景洲家前面的那一块,我打算一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