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文学》这个平台,立起一杆文学大旗,只有这部刊物有这样的力量,这是其他期刊都没有的底蕴。”
徐中玉苦口婆心,崔道怡却听到了些不寻常的东西。
“寻根文学?”
“什么意思?”
他茫然的看一眼江弦和徐中玉。
二人对视一眼,都没有第一时间回答。
崔道怡挠了挠头,徐中玉和江弦俩人越是这样,他反而越好奇。
他拉住俩人胳膊,“江弦、徐老,你们两个就别和我打马虎眼了,什么寻根文学?我怎么没听说过。”
“就是前些天江弦在一篇文章里提出来的”徐中玉给他解释。
徐中玉把《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这篇文章诞生的过程简单给崔道怡讲了一遍,又讲了讲这篇文章的内容,以及“寻根文学”这个理论。
徐中玉作为一名理论大师,哪怕脱稿,也将文章中江弦对“寻根文学”的定义讲的井井有条,甚至江弦听到他讲出了一些衍生的深层次东西。
“妙啊!”
崔道怡忍不住拍案击节。
“文学应该建立在‘文化开掘’之中.是啊,是这样,好一个寻文化的根!”
崔道怡越说越激动。
1981年的全国优秀评选活动已经结束了,获奖当中有一些出类拔萃获得一等奖的,像是江弦的《高山下的花环》、路遥的《人生》、汪曾祺的《大淖记事》、林斤澜的《头像》.
但总得来说,许多评委都认为1981年的获奖作品总体质量逊色于前几届。
这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文学发展并未产生多大进步。
而如今,这个“寻根文学”的概念,让崔道怡看到了一抹希望,能够给文坛注入活力的希望。
“你这篇写的就是寻根文学?”他问。
江弦没有遮掩,“是以这个思路来写的。”
“江弦,方便拿给我看看么?”崔道怡语气近乎哀求。
江弦无奈,只好将手稿取出递到他的手上,崔道怡捧着稿子,如饥似渴的坐在沙发上读了起来。
而就在崔道怡阅读这篇手稿的同时,《中青报》上出现出现了一篇评论员文章,题目叫:
《‘读者文摘’以大量篇幅宣扬资X阶X思想!》
文章主要写了三点对《读者文摘》的意见:
“1.有一篇关于戴高乐的文章,把他写的比dang员都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