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作用。
看过《走进不科学》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中子,是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构成的。
π介子,则是由上夸克和下夸克及其反粒子构成。
而质子呢,是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构成的。
在某些高速撞击中,夸克可能会脱离自己习以为常的环境,获得了大量的能量和动量,然后离开质子。
然而孤立的夸克是无法持续存在的,因为所有的夸克都带有「色荷」——可以理解为类似于电荷的一个物理量。
这种非零的色荷会干扰色胶子场的平衡,因此夸克会辐射出胶子,从而释放能量和动量。
这些辐射出的胶子还会再次辐射出其他胶子,或是夸克和反夸克。
这样一来。
初始的刺激最终会留下一连串夸克、反夸克和胶子,然后它们又会凝结成质子、中子和其他强子。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点类似妈妈生出了女儿,女儿又生出了妈妈——这就是渐近自由带来的混乱结构。
接着在这种情况下。
喷流中
的所有粒子都会趋向于朝同一方向移动。
最后加速器的检测设备会在一个狭窄的锥形空间内观察到许多粒子的轨迹,这种图像就是喷注——直白点说就是吃多了华莱士后喷射战士的形状。
又因为能量和动量是守恒的,所以喷注中所有粒子的能量和动量加起来,就是初始夸克的能量和动量。
喷注对物理学家来说是一份完美的礼物,因为它们编码了有关初始粒子能量和动量的信息。
某种意义上来说,喷注就是这些粒子的化身。
在原本历史中。
三喷注的发现出自丁肇中先生之手,时间在如今的十多年后。
当时丁肇中带队在阿普顷国立布鲁海文实验室发现了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这种新粒子十分独特,不带电,寿命比近些年来相继发现的新粒子长1000倍。
于是丁肇中便给它取名为J粒子,J和丁这个字很接近,其意不言而喻。
这个粒子在被发现的同时,也验证了盖尔曼在1964年提出的夸克模型的正确性。
另外很巧合的是。
同样是这一天,斯坦福直线加速器里奇特小组也发现了新粒子,命名为ψ粒子。
更有意思的是这两种粒子其实是同一个东西,不过两组人马倒是都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