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娜小姐这样的评论家们,所提供的私下相互认识,攀攀人脉场合。
它是带有官方性质的社交场。
还会有类似刘子明的那个船上看体育比赛的聚会一样,由几位大咖牵头筹划的高端私人局。
而普通观众们来到展览现场,除了看展览上的作品以外,最为期待的便是报名去听一场艺术家座谈会了。
它也就是俗称的“大师讲座”。
大型双年展的组委会,往往会邀请一些国际上极富盛名的大师、学者、评论家以及本次展览中最受外界关注的艺术家,在展览期间,去围绕他们举办一系列公众讲座与采访对谈。
主办方提供一个谈话空间,让这些人讲讲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个人创作心得,或者任何观众们所感兴趣的事情。
对于硬核的艺术爱好者,以及那些大画家们的核心粉丝群体来说。
现场座谈会也许要比画展本身还要值得期待。
参加这种座谈会也是所有想要冲奖的画家,在展览期间,能为自己去宣传造势最好的手段之一。
通常游客在一个展台面前,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10秒。
纵然是那些最黄金位置的中央展台,每个游客为它驻足的时间,平均也不会超过15秒。
换而言之。
即使艺术家拥有最顶级的展台,留给它去征服观众的时间,也仅仅只有几次深呼吸的功夫。
若是这段时间里,你无法给人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你就会被非常无情的抛到脑后。
别说好的作品要多用心品味云云。
画展不是电影节。
电影节放映厅每场的大门一关,观众想润都润不掉,尤其是比较热门的场次,出于礼貌,亦或单纯对自己奋力抢票、抽签的尊重。
观众就算无聊到在座椅上睡觉,或瞅了半个小时,连主角是谁都没明白,也不太会中途离场。
而画展上作品太多了。
作品不吸引人,观众就会看下一幅。
15秒看上去很少,也确实很少,可比那些犄角旮旯的展位也许5秒钟的关注都抢不到的作品来说。
它们已经是幸运儿了。
再抱怨就不礼貌了。
座谈会、讲座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首先。
在会场里,对着满座的艺术爱好者、来宾、同行甚至是知名画家侃侃而谈,会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