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各地日异月新的局势下,官衙仍然是原来的面貌,有限的资金投入了其余的方面,例如兴办社学、府学,聘请教谕等等。
至少没有地方官府敢把衙门修的漂漂亮亮,却又敢拖欠学校的薪资,否则只需一封弹劾,当地官员立刻要丢了乌纱帽,名声也要坏了。
这才是朱高炽的底气。
他敢于在十五世纪大明推动工业化社会,绝对不是无根之萍。
不光是千年来各行各业技术上的储备,发达的农业技术,社会人文,对外影响力的高度等等,都使明初具备发展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但是呢。
谁又能想到永乐朝如此的强盛辉煌,却在一夕之间化为乌有,一切的成果灰飞烟灭,短短的时日间开始了大倒退。
人们想出了无数的理由,文官的责任,太监的责任,军队的责任朱高炽看来,其实就是皇帝的责任。
大明的制度,明初的皇权集中是毋庸置疑的。
土木堡之变的责任就在皇帝。
正如万历末期的萨尔浒之败,责任就在万历。
万历的胡作非为,把朝廷治理视作儿戏,当做与大臣们赌气的手段,如果不是张居正打下的底子,早就不堪一击了。
也正是因为万历的无作为,导致了大明的党争走向了敌我矛盾,再也无法调和,为大明的灭亡埋下了因果。
其实天启皇帝是有一套的。
天启看人看得准,最初的几年还没弄明白,但是天启三年已经大致弄清楚了朝廷的局势和派系,只是他意外落水死的太早。
结果他一死,压下片刻的党争反弹的更厉害了,一发不可收拾。
至于崇祯。
这货就是纯纯的屌丝心理,干的都是屌丝们推崇的治理的手段,其中之一例如谁说自己行就让谁上,做的不好就杀了换人。
手段太操了。
如今永乐十八年了。
因为历史已经发生了变化,朱棣比历史上晚登基了两年,也就是说还有不到三年,朱棣可能就要寿终,朱高炽无法预料自己的寿命是否仍然会如历史一般。
对于继承人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朱高炽最在乎的事情。
长子朱瞻基一切看上去都很好,但是历史证明了未继承大统的继承人,当继承了皇位后,并不一定表现的仍然好,反而表现的更坏的更多。
三代之治的背后,代表了皇权的高度稳定。
没有任何将领和官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