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大量的野产和其他物产,后世人口爆发的情况下,农村土地仍然能提供大量的其他产物。
例如鳝鱼,螃蟹,鱼虾,野物,莲蓬,菱角,皂角等等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这些农村经济,体量小,规模小,利润小,没有大的经济成本,容易掉头,且灵活多变。”
“更重要的是涵盖的人数多,参与的人多,以最小的代价,就能撬动更多的人进城。”
中华重工每名工人的代价可不小,以及面临的市场问题,调度问题,分配问题等等。
可发展的农村经济不一样,对王府和官府没有负担。
只需要支持农村经济,就能自发的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后世工业化道路的不二法门。
为了支持乡镇经济,城市街道两旁布满了商店和供销社,所有机关单位临街道的办公楼下都成了商铺。
二十一世纪的粮食总产量,是八十年代的一点五倍。
但是人们的收入,翻了百倍不止,这就是促进生产力,工业商品增加带来的经济效益。
“服役对老百姓的负担太大了,例如老百姓到驿站服役,太过影响劳动生产,而且打压了经济活力。”
朱高炽知道大明北方经济不如江淮。
江淮一带的百姓,宁愿多出钱,也不愿意服徭役,因为服徭役带来的损失大于多缴税,促进了一条鞭法的诞生。
而北方的百姓无法接受,因为大明北方相比江淮,普遍要穷困些,所以承担不起一条鞭法。
那么是江淮产金产银吗?自然不是。
相反北方地广人稀,如果根据经济理论,应该才是最需要一条鞭法的地区。
原因就是经济,江淮的经济发展的好,而北方的经济发展的不好。
如果以粮食产量来等价经济产量,那么明中期湖广得到开发,诞生了湖广熟天下足,湖广理应要比江淮更富裕才对。
而北平行省人口才两百六十万,粮食等价经济的话,就更应该要富裕。
而北平终明一朝,都不是大明的经济中心。
朱棣仿佛听懂了,又仿佛什么都没听懂。
朱高炽没有继续灌输经济理论。
后世诸多学者各个能讲的头头是道,因为有实物在眼前,谁也可以清楚的认知。
但是朱棣没有看见,全凭脑海想象,难度几何倍增加,想不穿才是正常的。
朱棣也没有钻牛角尖,想不通的事情,暂时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