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小时后,第十二师的阵地岌岌可危。但战士们的牺牲没有白费,支援终于就位了!
最先赶到战场的不是哪支部队,而是一个半炮兵营倾泻出的炮弹!
中条山西线的纵深不过30到50公里,从军事角度上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一句,这里就基本没有纵深。
由于是岩石山,一线阵地无法修建成半永久工事,防御能力是很弱。
在开战前,第三军的一众高层绞尽脑汁,商议讨论出了一种打法。
那就是设立一线阵地守住要害部位,阻挡日军继续推进。如果第一道阵地守不住,全体官兵就退到二线阵地继续防守。
利用这几乎不存在的纵深,层层阻击敌人。
为了加强火力,第三军的唐军长还把唯一一个炮兵团摆在了两条阵线的中间。一旦哪个师战事吃紧,就立马炮火支援。
如果二线阵地都守不住,那就南撤或者北上突围。
其实这样的战术,跟楚霸王的破釜沉舟没什么区别,几乎没给自己留什么后路。一旦鬼子突破两道防线,全军的将士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撤退。
选择南撤,就意味着要被鬼子的飞机、大炮和坦克推进黄河。
北上的难度更大,有两个师团一个旅团在身前阻挡,就算突围也是前途未卜。
之前残余的炮兵们在支援第7师,由于左翼的第80军被打的节节败退,隐约有几分要把阵地让出来的样子。
为了不被包围,军长决定优先掩护第7师撤退。
现在炮兵和第7师已经缓过来了,师长李世龙便亲自带着增援部队赶来战场。
由于战场宽度的原因,鬼子虽然兵力占优但是只能用添油战术。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第7师和第12师联手撤到了二线阵地。
······
鬼子不计伤亡的进攻,让第二道阵线如同风中残烛。
在战况彻底恶化前,唐军长召集各师、团长开会。一方面是查看三支部队的士气和伤亡,另一方面是商量接下来的安全。
由于唐军长在战前执意把军指挥部搬到第二道防线,一则是为了监督一线阵地的防御,二来也表明军长愿与士兵共存亡,鼓舞士气。
没想到,此举却因祸得福。
鬼子在开战前,已经通过之前十一次进攻和特高科的渗透,摸清了包括集团军,军,师所有指挥部所在。
指挥部的转移,导致鬼子的精锐小股部队无功而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