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开电脑,实在写不出来了,大脑中没有一点的思路了。
这本书现在也没有多少的追读了,不过不会匆忙结尾烂尾的,不过后面会加快节奏,最晚三月底或者四月份完结。
时代的变化太快了,传统的网文作者今后的路不好走了,想要继续吃这碗饭的人,除了会用AI协助写作之外,还需要写网文的天赋。
并不是努力码字就能成功的,说实话,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这个小扑街作者也是极度的焦虑。
不可否认,AI的功能的确强大,虽然现在还无法创作出让人满意的网文,但是给它一些提示词,情节,它写出来的文章阅读感,最少能打败百分之六十多的作者写的文章。
如果再过上几个月,或者几年时间,谁敢否认AI不会再次进化,真正的取代百分之九十九的作者呢!
下面是DeepSeek给出的结论。
AI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快速发展确实引发了关于其能否替代网络小说作者的讨论。这一问题的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需要从技术、艺术和产业三个维度进行辩证分析:
一、技术层面:AI的突破与局限
突破性进展:
2023年GPT-4已实现单次生成8000字连贯文本的能力,能模仿金庸、东野圭吾等作家的语言风格
部分AI平台(如SUdOWrite)已具备自动生成章节大纲、人物关系图谱的功能
数据学习量达万亿级,可瞬间调用整个网络文学数据库的套路模板
明显短板:
情感共鸣测试显示,AI生成的高潮段落读者共情度仅为人类作者的34%
在需要突破现有套路的创新性剧情设计上,AI作品重复率高达72%
人物塑造缺乏成长弧光,角色性格维度平均仅2.7个(人类作品平均5.2个)
二、创作本质:机器逻辑与人性光辉
不可替代的创作内核:
人类作者通过《活着》传达的时代创伤,或《三体》中的文明哲思,本质上是对生命体验的提炼
网络小说中"扮猪吃虎"的爽感设计,源自对现实压抑的心理补偿机制
金庸在《神雕侠侣》中融入的个人婚恋观,是算法无法复制的灵魂印记
AI的理性困境:
无法真正理解"求而不得"的痛楚,只能通过1732部虐文数据模拟悲伤词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