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不同于叛乱爆发时,长安中央派出的平叛大军,边防部队,是绝对意义上的常备武装。
二十万常备武装,什么概念?
单就是一年的军粮,便是五百万石粟,价值超三万万钱!
吃的主粮就是三万万钱,再加上其他消耗,如盐、醋,衣、褥;
——这都还没算军费的大头:武器军械!
林林总总算下来,二十万常备武装,怕是汉家要把农税、口赋收入的八成以上砸进去,才能勉强维持。
如今汉家,农税、口赋几何?
截止去年,即先孝景皇帝六年,汉家岁得农税共一千八百余万石粟,外加口赋十二万万钱。
——没办法,太宗皇帝定下的税、赋标准,农税三十取一,口赋每丁四十钱;
在这样的超低税、赋比例下,能有这不到二千万石粟、十多万万钱,都已经足以被史家称为‘文景之治’,乃至华夏文明封建史上的第一个盛世了。
而这一千八百万石粟,地方郡县要截留三成,来作为地方未来一年的运转经费;
剩下的七成,也有大半要用于发放官员俸禄。
这就好比后世的年轻人,一个月拿个万儿八千,看似不少;
但等房贷车贷还完,剩下的都还得省吃俭用,才堪堪够温饱。
如今汉家,情况也差不多——一千八百万石农税,地方郡县截留至少五百万石,剩下一千三百万石,光是官员俸禄,就要发出去上千万石。
最后剩下不到三百万石,国库都得死死捏在手里,抠抠搜搜用到年底,看能不能存下来一些。
就这么存了三十多年,经历一整个文景之治,汉家才存下来足够和匈奴人发起决战的钱、粮库存。
要是再多出二十万边军,需要朝堂每年掏五百万石粮食养着?
毁灭吧!
累了!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晁错在太宗皇帝年间上书,提议允许百姓‘输粟捐爵’——通过向边关运送粮草,来换取想要的爵位,才会一经提出,便迅速得到整个长安朝堂的支持。
——在当时,长安中央需要负责供应粮草、辎重的边防部队,只有区区四万人而已。
但在晁错输粟捐爵之前,无论是这四万人,还是由燕、代、赵三国,及北地、陇右、上、代四郡养着的十几万人,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完全吃不饱肚子的。
晁错一手输粟捐爵,边防部队过了几年好日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