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座,弹簧被压缩收缩,达到最大后座行程后,弹簧反弹,被弹簧推动,火炮复位。
这些弹簧原来是用在火车车厢上的减震弹簧,十几根弹簧的力量足够完成火炮复位。
这就大大减化了炮位上,用来把火炮拉回去的复杂滑轮和绳索机构。
「最后一种炮弹是什么弹种。」杨凡问道。
「是爆炸燃烧弹,里面填充的是化肥炸药和铝粉还有白糖。我们尝试使用白磷,但是不好保存,温度稍高就会自燃。所以没有采用。」
「这两种炮弹慢慢的改进,不着急。这类炮弹其实更适合下一代的后膛线膛炮使用。前膛炮有这个大威力的实心球形弹也够用了。」杨凡说道。
炮仓里火炮不多,每一侧只有10门。一共20门火炮。全部都是这种重型火炮。杨凡认为轻型和中型火炮没有意义。对付小船和纵火船,使用30的加特林机枪效果更好。
甲板外侧围上铁丝网,在制高点上安装手摇重型加特林机枪,跳帮什么的就可以洗洗睡了。根本跳不过来,不是被铁丝网拦住,就是被挂住。然后被重型加特林打成一地碎肉。
杨凡想了想,说道:「船首和船尾
,加装两门轻型的,带旋转机构的没良心炮,用于近距离抛射燃烧弹。」
这个时代的炮战距离一般不会太远。因为准头太差。一百米距离,炮弹能偏出去二三十米。百米距离肯定能击中敌舰,但打在那里就没谱了。所以,这个时代的普遍炮战距离都在五十米左右,一百米都算远的。
因为火炮和炮弹自身设计和质量上存在缺陷。炮弹是球形,理想情况下,重心在球心。首先这个时代的工艺,不可能加工绝对圆的炮弹,也不好控制实心金属的重心一定在球心。
结果炮弹在飞行中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非常随机,随机地朝各个方向翻滚,造成炮弹飞行轨迹非常不规则。
前装炮,为了能顺利地从炮口装填炮弹,炮管内径只好比炮弹稍微大一些,流出所谓「游隙」,结果发射时炮弹后面的火药燃气不断外泄,冲击着炮弹在炮管内随机翻滚。
炮管采用内外模具夹着铸造,铸造出的炮管不一定是笔直的,受制于这个时代的工艺水平,炮膛不平滑,不精密。这样炮弹在炮管内翻滚更加不规则,出膛时朝哪边飞去没法预测。
最重要的是船在波浪中式六个方向的运动。尤其是高海况下,起伏摇摆不定,火炮的炮***动范围很大。瞄准时点燃引线,等开炮时,可能炮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