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灯静静地伫立清冷的马路两旁,徐容开着车,听着坐在后排的家人漫无目的聊天,躁动的情绪缓缓平复。阑
在过去,他对传统戏曲为数不多的记忆,大抵就是逢年过节庙会上的戏台子,具体赶过多少次庙会,他已没有确切的印象,可也没有听过一场囫囵的戏,因为庙会上实在有太多太多好玩的、好看的,比如套圈或者看隔壁村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老头给人算命,这些都要比看戏有意思,庙会上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被封闭的严严实实的状似蒙古包但又大了许多的棚子,据说是耍杂技的,和搬把凳子就能瞧上半天的戏台子不同,看耍杂技要买门票。
哪怕时隔多年,如今他仍清清楚楚的记得,在跟着同村的伙伴偷摸钻进了耍杂技的大棚后,才发现耍的根本不是杂技,而是令人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的人体艺术展。
但那个时候,他从未预想过原来看戏竟是一种如此折磨的体验。
过去的三个小时他的身体虽然安坐在剧院当中,但思维如同连喝了十杯咖啡一般躁动不安。
于是之老师曾给过从事表演的工作的年轻人一句忠告:年轻人不要去学传统戏曲。
传统戏曲的基础是程式化,即“立一定之准式以为法”,也就是说表演要有一定的规范,这种规范贯穿于“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各个方面,如“上马”的这一较为简单的身段动作,各行当表演尺度各不相同,武将上马如骑马,上马动作幅度大、抬腿高,以表现武将的精神气度,文官上马如骑狗,抬腿高度适中、自然,动作幅度张弛适度,以表现文人的儒雅气质,旦角上马如踏龟,抬腿高度几乎紧贴地面,动作幅度小,以表现女性的阴柔之美。
尽管戏曲有“一种程式千变万化”的说法,证明其最高追求和影视戏剧表演殊途同归,但其方式却和以“现实”为核心的影视戏剧大相径庭。阑
而戏曲“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的典型特点更与戏剧的“三一律”以及“第四堵墙”原则相背离。
三一律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或者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第四堵墙是指在镜框舞台上,写实的室内景有三面墙,而沿台口有一面不存在的墙,被视为“第四堵墙”,以让将演员与观众隔开,使演员尽可能的忘记观众的存在。
传统戏曲相对于其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