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慢慢对天地敬畏起来,他们甚至觉得冥冥之中有种神秘力量在左右着世间一切。这些默默聆听的老人都有丰富的经历,此时听到杨集说起“机缘”二字,再加上杨集的这些年如有神助、像是“开了挂”一般,心中颇为认同。
当然了,杨集这种谦卑的态度,更是迎合了老人们的心意。
房恭懿虽然是在凉州治下为官多年,可是他和杨集接触不多、不了解他私底下的作风,心中本来担心杨集没有耐心、落下不敬老的恶名,如今见到杨集应答得当,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另外一名身材魁梧的老者抚须而笑,向杨集说道:“大王的英雄事迹在西北大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朽每每听闻,恨不得年轻几十岁、随着大王建功立业、扬名域外……”
西北大地的人对杨集的事迹几乎了如指掌,老人见了杨集本人,兴致盎然的一一列举了杨集种种得意之举。然后点评一般的说道:“许多人都说大王是鲁莽行事的武夫,所倚仗者,无非是我大隋强大的国势。然老朽却不赞同,老朽观大王种种作为、每场战争,皆是用智。”
“就拿步迦可汗大举南下那一战来说吧!当时敌军足有数十万兵力,而凉州上下的兵力分守各郡县,可用之军寥寥无几。若是换做其他名将前来应战,只怕都是坚守门户、固守待援,坐等朝廷来援,如是一来,定然步步受制。而大王当时刚刚出仕不久,竟然在劣势之下反攻敌军之所必救,打乱了步迦可汗的一切部署,将战火烧到了敌境,最后还取得了辉煌战绩。若大王是一介武夫,焉能做到这一步?”
说到这里,老人摇了摇头:“可是很多人至今还认为大王是武夫,这般想想,着实是气人之极。”
这些老人已然不怎么管理家族事务了,他们没事就喜欢谈史论政,向子孙后代分析军政之得失,借机加上教诲。当他们聚在一起时,总是喜欢辩论。而他们辩论之所得,又会反馈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饱受启发。其子孙有着这些长辈的教诲和启发,便有了长远目光,他们的见识远远超过了出身不好的人群体。
此老不仅很熟悉杨集的事迹、且又愤愤的为杨集鸣不平,可见他明显就是站在杨集这一边,且长期拿着杨集的各种事迹与反方辩论。
老者所说的那一战与早已做古的杨爽有着极大关系,杨爽第二次北伐的时候端掉了突厥牙帐,吓得突厥各部纷纷迁走, 他为了引突厥人来送死,便听了阴世师的建议,挖掉突厥历代可汗和英雄的陵寝,放一把大火给烧了。然后他在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