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是要去另外一个地方,这搬去的几十万人口之中,几乎都是花钱买粮吃的群体,而不是有田的地的农民,若是粮食不够这些人吃,那怎么能行?
面对这忽然增加的几十万嗷嗷待哺的洛阳新民,朝廷不修运力最强、速度最快的运河来解决,还能怎么办?
经过这么一梳理,杨集总算是明白史上的杨广为何急匆匆的将大运河上马了;恐怕便是因为发现吃饭问题成为迫在眉睫之事,所以逼得杨广把大运河这项大工程仓促上马。
如果事先准备妥当,有条不紊安排工程,也许不会出现史上的大死伤。
“这迁都真的是一发而全身啊!一旦动了,便一发不可收拾了,有些配套的东西,想不干都不行了。”杨集对萧颖说道:“我也去听听。”
说着,便站了起来,扯起衣架上的朝服便往身上套。
。。。。。。。。。。
千秋殿是中华殿的次殿,位于中华殿以西,数十根数人合抱的大圆柱矗立在大殿之内,撑起了一座可以容纳千多人的宏伟大殿,人数不多的日常朝参几乎都是在这里举行。
每天都要举行的日常朝参并不隆重、人数也不多,更没有什么敲锣打鼓的仪式,参与朝会的人以亲王和三师三公、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御史台、尚书六部、诸寺监为主,大家按照品阶站列,最前排则是各部主官,也是每天朝会的发言者。
此外,爵官、勋官、散官、京官和因公赴京的地方高官,也能在靠近大门处旁听,一旦涉及到自身事务时,也可以出列发言。而小朝会与日常朝参的区别之处,就是砍掉这一部分人,当然了,若是有人想旁听,朝廷也是抱以欢迎态度,并不会做出反对和驱逐这种事。
由于自杨谅造反被平定以后,杨广便对朝堂内外的“杨谅党羽”进行大洗清,至今还没有结束。身在京中的爵官、勋官、散官等非职事官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划入“逆党”,所以今天固然只是小朝会,可也都跑来旁听了,以便于自己若是不幸受到牵连时,能够及时自辩。
当杨集到来之时,发现今天参与小朝会的人,跟以往并无不同之处。一问才知道今天有两个议题,一个正是自己所料的加快洛阳新城建设进度,不过各方面的建设方案经过几个月的筹备,都比较周全了,所以这个议题只是催促工程进度,令各部抓紧,在他到来之前已经结束了;另外一个议题竟然就是挖掘贯穿大运河,这才是重头戏,只不过今天只是进行初步讨论,并不是说马上开。
一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