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第、洪部院等人角度看待与清廷议和这件事。
得出的结论是李来亨、袁宗第、洪育鳌他们之所以千古留名,为后世子孙永远铭记,并不是他们是什么军事家、战略家,而是他们为汉民族留尽了最后一滴血。
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但凡这些人有半点“识时务”,就不会成为后人心目中的英雄。
如此,王五的主张不被接受再正常不过。
因为不管他用什么词汇形容这次和谈,从什么角度来分析议和停战的好处,于李来亨他们眼中其实都是一种软弱、妥协,甚至是投降的表现。
茅麓山这边剃发也好,不剃发也好,只要停止同清军的战斗,就表明茅麓山几万军民已经背弃明朝。
如此,还坚持什么?
这二十年的坚持又算什么?
在王五眼中,是战还是和,不过是路线之争。
本质还是同清廷斗争到底。
战与和都是手段。
对此没有半点心理负担。
但那是因为他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有恃无恐。
可诚如洪育鳌、潘应龙二位不会将复国希望放在一个大汉奸身上般,同清军打了二十年的李来亨、袁宗第他们也不可能放下刀枪同清军坐下谈什么判。
因为他们无法预知未来,他们只能着眼于眼前的得与失。
真要同清军议和,他们对得起谁?
又怎么跟几万追随他们的军民解释?
人心一旦散了,再想聚拢就难了。
故而李来亨决意战斗到底,哪怕茅麓山实际撑不了多久。
不是迂腐,也不是顽固,而是气节使然。
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活。
李来亨的决定纵是主张议和的韩王也无力干涉,况只是個挂印总兵的王五。
自知无法改变的他轻叹一声,也是心乱如麻。
不知自己是当与三位老帅一起全力抗清,还是利用已经编织的“关系网”抽身事外时,身后却传来熟悉的声音:“怎么,想不明白?”
是郝摇旗的声音。
王五回头看去,发现除了郝摇旗,还有虎帅和袁帅。
三位老帅身后还站着皖国公刘体纯世子刘享。
“末将参见虎帅、袁帅、郝帅、小公爷!”
王五赶紧起身行礼。
“娃娃,”
郝摇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