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依旧还在忙碌,一整套刺激利好的方案,已开始拟定。
与此同时,一份份奏报,也呈送入宫。
朱棣看过了奏报,倒是长长地松了口气。
说到底,现在这个时代,虽有不少的作坊,却还远远处于生产力不足的状态。
用后世的说法,叫做求大于供,毕竟生产力摆在这里。
整个天下,依旧还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还远远没有到供大于求的时候。
此次危机,更多的是信任的危机罢了。
朱瞻基奉命,前往直隶各府县,接触士民商贾,讲解朝廷对于新政的决心。
不得不说,这个三等吏很好用,精力充沛,俸禄还少,最重要的是,他每至一县,县中上下,几乎人人欢欣鼓舞,士气大振。
而以往那些对新政颇有非议之人,此时此刻,早已不知躲藏去了哪里。
朱棣放宽了心,召诸学士和部堂们议定新政事宜。
此时的文渊阁和各部,倒还算达成了基本的一致,虽有对新政有抵触的,却几乎也已知道此时乃是大势所趋。
现在的问题,反而的细节上的讨论了。
各抒己见之后。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新政的推行还需暂缓。
哪怕是杨荣,也道:“陛下,太平府的新政,臣也略知一二,新政的推行,在于人,可若要推行天下各省,若用各府各县原有的父母官以及鼓励地方上的士绅。臣担心,最终可能不过变成当初江西布政使司的情况。与其如此,臣以为,各省的推行,可以暂缓。”
朱棣皱眉道:“若是如此,岂不是天下永无新政吗?”
杨荣笑了笑道:“臣以为并非如此,太平府那边,臣查阅过,每年入学的学童,有七八万之巨,在读的生员、学员,亦在二十万之上。如此大规模的人读书识字,不出数年,只怕整个直隶的读书人,就要占去天下读书人半数了,可谓天下英才,汇聚于此,只要假以时日,等这一批人得了磨砺,他们的作为,比当下要远大的多。”
“臣的进言,并非没有阻挠新政的缘故,而是以为,有些事,越是操之过急,反而南辕北辙,倒不如朝廷有限的心思,放在直隶,以直隶而撬动天下,这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朱棣若有所思地看着道:“这也颇有道理。”
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却道:“你说到了学童,似乎对直隶的学政颇为关注?”
杨荣道:“臣一直以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