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隗顺为临安狱的典狱长。
隗顺原是大理寺中一狱卒,当年偷偷背出了岳飞将军的遗体掩埋起来,多年之后待朝廷风向转变,才把遗体埋藏地点报与朝廷的那位义士。
当时,朝廷对他做了赏赐,但是并没有给予他官职。
因为不管怎么说,隗顺都是狱卒,是贱籍,当时他连个吏都不是,更不要说做官了。
况且,他的所作所为,对国人来说固然是一桩义举,但对于大理寺来说,就是个背刺者。
哪怕当时执掌大理寺的已经不是当年陷害岳飞的那批人,他们对此也颇为不喜。
因此,当讨论如何嘉奖隗顺的时候,当时的宰相万俟卨和大理寺的官员都建议给予物质奖励即可。赵瑗当时又刚刚登基,不好为这样的小事与他们争执,也就这么办了。
之后,杨沅担心隗顺继续留在大理寺狱,会受到同僚们的排挤,所以把他调到了临安府大狱,并且给他升了个牢头儿,勉强也算是吏了。
而乔贞此时就上了一本,向晋王历数隗顺之忠义,请求授予他临安大狱的典狱长一职。
宋代入仕,官员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科举当官的,即“有出身”;另一种就是所谓的“杂出身”。
“恩荫补官”就是杂出身,皇亲国戚和中高级官员的子弟亲属都可以被恩荫补官。
但这种官的上限很低,而且一般来说,做不了正印官。
第二种也是科举入仕,因为宋朝的科举不只一种。
不过,只有杨沅他们参加的这种,是“正经”科举。
通过其他杂学科目考中的,只能当基层低级官吏,也属于“杂出身”。
第三种就是“流外入仕”,也就是从吏员“跃迁”为低级官吏。
这种是升迁最有难度的,需要立过大功,甲历上没有任何错误,而且有高级官员保举。
这使得大部分吏员毕生都没机会成为一个官。
因为哪怕他们的甲历清清白白,可是要拥有让朝廷都认为是功绩的功劳,那太难了。
但,隗顺恰恰就有这个资历。
谁敢说他冒死保全了岳帅的遗体不是大功?
所以,乔老爷这份保举奏章递到晋王赵璩那里,直接就通过了。
不过是个典狱长而已,正经出身的官员都不愿意做的小官,都不需要吏部走流程,监国批准盖章,也就即时上任了。
……
临安府通判刘以观,大理寺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