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刻板印象里,就是跟在在诸葛亮身边的那个书童。”
“但这是一个误解,马谡在早年和诸葛亮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交集。”
“建兴十四年,老刘出任荆州牧,征辟马良为从事,马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跟着自己的兄长投奔到了刘备的麾下。”
“这被后世无数帝王羡慕的眼睛发红,堂堂兵狂,竟然是征辟官员时的附赠品!”
“不过,虽然话是这么说,但马谡在刚刚投奔而来时,待遇并不是很好。《后汉书》记载,马谡投奔过来之后,经常跑去跟刘备谈论兵法,试图依靠自己才能打动昭烈皇帝。”
“但是一辈子知人善任的刘玄德,却在对待马谡身上看走了眼。从一开始就对马谡一直没个好印象,甚至临终前还专门评价其“言过其实”。”
“这是两千年来,刘备最大的黑点。这些年虽然有人也不断尝试解析,试图说明刘备的意思并非是不能用马谡。”
“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画蛇添足了。刘备在当时看走眼,可以说是必然,你让曹操来了也是这样。”
“毕竟,老刘是走南闯北,从中原尸山血海爬过来的不死老兵。作为老兵油子,刘备是极其标准的实用主义,看重的是办事踏实。”
“而马谡上来就跟他说给我一万人,我替主公收复洛阳。对于这样的小年轻,换成谁显然都很难给予信任。”
“因为刘备看走了眼,马谡早年的仕途走的相当不顺利。在夷陵之战前,他只是被象征性任命为了越隽太守,在任期间也基本没什么建树。”
“转机,发生在了建兴三年。”
“建兴三年,马谡为在夷陵之战战死的兄长守孝三年,顺利返回了仕途。也就在这个时候,马谡被诸葛亮看重,任命为了绵竹令,很快又改任成都令,政绩斐然。”
“同为当世大才的诸葛亮很喜欢马谡,将其收为弟子。这师徒俩在闲暇之余经常交流兵法见解,而马谡天马行空的思维也让诸葛亮对他另眼相看。”
“最终,在建兴五年,诸葛亮终于稳定了益州局势。在兴兵北伐时,诸葛亮第一次违背了刘备的话,选择了将“言过其实”的马谡带上,并任命他为参军。”
“这堪称是挽救了整个季汉命运的举动。要不是带上了这位爷,诸葛亮这一次北伐大概率是要无功而返的。而炎汉三兴的希望,也很可能因此而泯灭。”
“所以不要听什么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毒鸡汤。历史上太多大才因为时运不济,最终被埋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