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中推测出来的。
由于缺乏理论依据,那篇论文与其说是论文,不如说是工作总结,是对沧海化肥厂试制稀土触媒过程的回顾。当然,如《茂林化工》这样的行业刊物,本来就是以发表各种工作总结为主的,甚至时不时还会发一些行业回忆录甚至诗歌之类的内容。
这一回,高凡专门到北大图书馆泡了几天,翻阅了馆藏的外文期刊,为许多观点都找到了佐证。这样一来,文章的专业性就加强了,看上去更像是一篇学术论文了。
他把新写的论文和刊登了上一篇论文的《茂林化工》一齐交给海青文,是想证明自己的研究是有出处的。否则,一个大学新生突然写了一篇论文,难免会让人起疑。
“合成氨稀土触媒,你懂这个?”
海青文果然来了兴趣,他接过高凡递给他的资料,同时用手指了指旁边,说道:“你先坐一会,我看看你的文章。”
高凡坐下了。海青文开始翻看高凡的论文。
刚看了一眼,他的眼睛就亮起来了,倒不是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新颖的观点,而是高凡这篇论文的格式太规范了,与国外期刊上的论文如出一辙。
80年代初,中国的学术期刊还不讲究论文格式问题,诸如摘要、关键词之类都不存在,参考文献也是可有可无,并且没有“实引”的要求,也就是你随便写几篇文章说是参考文献也就可以了,没有谁会在乎你是不是真的看过这些文章。
海青文是常年看外文期刊的,知道国外对于论文有一套规范要求,但这样的要求在国内并未受到重视。甚至于,你照国外的规范去写论文,投给国内的杂志,杂志社的编辑还会把你的格式给改掉,换成国内通用的样子。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国内的很多学者都不在意论文的规范,并认为这是“文以载道”,不需要拘泥于格式要求。
可高凡这篇论文,满满的全是“国际范儿”,开篇便是一长串文献综述,什么Golterman提出,Stevenson认为,好多名字都是海青文很熟悉的,一看就知道高凡引用的文献没有问题,这项研究的基础是足够扎实的。
再往下的内容,就更让海青文觉得惊讶了,甚至于还有一些惊喜。
高凡分析了稀土在合成氨触媒中的作用机理,并以沧海化肥厂的实践作为证据。论证过程十分严谨,还有实证数据,这就是十分难得的一篇文章了。
“这篇论文是你写的?”
海青文看罢全文,用狐疑的目光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