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平台不只是面向消费者的点单系统,它还要开通工作人员管理后台、商户接单后台,这就是三个后台。
除此之外,他还得搭建起派单接单的指令体系,哪怕完全照抄李牧的短信接单、下单方式,起码也要先梳理逻辑,然后再跟运营商协商合作。
与此同时,卢允浩还得发展三支线下团队,一个是地推团队,负责在沪市本地的白领群体推广宣传;一个是商务团队,负责扫街、拉拢本地商户入驻平台;一个是骑手配送团队,负责订单的配送环节。
三个后台,三支线下团队,同时还得解决骑手如何配送的问题,也就是交通工具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的话,也是一个大麻烦。
一线城市都有严格的禁摩令,也就是说,普通摩托车是不能随意上路的。
大规模的骑手团队,全部采用摩托车配送根本就不现实,光是禁摩令就把这条路完全堵死。
除了摩托车之外,能选择的就只有电动车和自行车了。
自行车基本可以排除,对骑手的体力消耗太大、对配送时效性的影响也太大,真正靠谱的交通工具只有电动车。
但是,这年头电动车的市场还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大部分电动车不但卖得贵,续航里程也就二三十公里的样子,和饿了么定制的、采用特斯拉电池包技术的锂电池电动车根本没法比。
如果用这种电动车配送,骑手不是在充电,就是在充电的路上,靠它赚钱?基本没戏。
除非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设换电站,哪怕只是一个小窝棚,至少也要配上几百块电瓶,同时还要具备充电的条件。
要是卢允浩的配送团队,每二三十公里换一块电瓶,一个骑手一天下来,少说也得三四块电瓶才能扛得住,那这背后的成本可以就真的很高了。
得满足一个骑手配一辆电瓶车、四块电瓶的配置,同时还要不断的给电瓶充电,以供循环。
让骑手自备交通工具?也不现实。
别看现在电动车也就三千块钱上下,但就这三千块钱的电动车,抵得上一线城市人均一个多月的工资,抵得上小城市人均三个月的工资,你让骑手自备交通工具,想的是很好,但这个门槛对骑手来说,太高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李牧在做饿了么之前,就决定直接自己定制电动车,一方面是贪图锂电池电动车的储能以及能效,一方面也是为了降低骑手的入行门槛。
但是,这些问题,卢允浩未必能看得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