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三哥说想要去造访灵山寺,”周至说道:“乡里的杜鹃花开始谢了,那估摸着灵山寺后山的杜鹃就该开了,要不我们这个周末就去?”
“那得把阿紫和沙马叫上。”吴仁中赶紧说道:“上次和明台师傅说好了的,等到索玛花开,我们再去还愿。”
“可惜池姐去不了了,正在部里跑项目呢。”周至觉得惋惜:“也不知道三部片子会不会有结果。”
虽然有了周至的前期收集,池薛荔也在联合乡待了好几个月才把自己片子的镜头补完,制作出了两部记录片。
一部是《毕摩羊皮书》,这部纪录片以世代大毕摩守护的藏经洞发掘为开篇,系列性地介绍了凉山州的毕摩风俗,文献,深度发掘毕摩在古代凉山州社会构成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独特的文化体系。
这个故事非常的复杂,因为毕摩本身就是彝族文化的顶级代表,要把他们的故事讲清楚,就相当于要把彝族的文化传承讲清楚,而彝族的文化传承,又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占卜,医术等等等等。
同时还要展示这次毕摩洞发掘出来的文化遗产,诸多经卷考古研究成果。
另一部就有趣得多了,《寻找阿诗玛》,以阿诗玛的故事传说和历次改编,最后成为电影里的那个版本,围绕着这个故事背后的故事展开,就好像破案一般揭开层层迷雾,最后还原到最早的那个传说。
除了宣传故事在海外尤其是岛国的影响外,更多的还要借介绍这个故事的背景,推介大凉山的物产,风景,人文。
这部片子比较短,没有羊皮书那么恢弘,纪录片要上大台也是需要运作公关的,池薛荔现在就在首都待着跑这些。
周至打内心里是希望央视和文化部看重《毕摩羊皮书》的,这里边凝聚了他不少的心血,而且专业性比较强,具有非常深厚的学术价值,也是第一步深刻反映彝族文化传承的记录片。
但是正因为过于专业,搞不好会叫好不叫座,收视率可能不会太高,没法跟能够预期收视率的《寻找阿诗玛》相比。
“要是国内不给播的话,可以考虑送国外啊。”李老三在出馊主意:“作为虞唐文保基金会投资拍摄的项目,送到国外去评奖去。”
“可别!”周至明白西方那些人的尿性,同时也明白后世国内网军的威力,《羊皮书》里的很多内容在他们专业人员的眼里无比珍贵,但是可能在西方这就代表落后愚昧,用来满足猎奇心理倒是妥妥的。
而且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