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赏殊品也”。
制作难到什么程度呢?从工艺流程就能知道。
先需要制内瓶部分;再制外瓶,外瓶需分二截烧制,口颈一截,肩腹一截。
之后要处理转心轴,把外瓶的底制成凸起的鸡心状钮,内瓶的底心也要做成相互吻合的鸡心状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
然后内瓶与外瓶套在一起,先粘外瓶和内瓶的肩部,再行粘接外瓶腹和内底,最后将内瓶与外瓶组合在一起后,再次烧制。
合体烧造的过程中,既要正确掌握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更要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稍有差错,就会使鸡心钮和鸡心槽不吻合,或者流釉粘连,导致前功尽弃。
所以在制作时,要求高超的工艺技巧,同时,也需要极大的成本,而这代价往往是“百里挑一”。
除了这款,转心瓶还有一种,更加奇巧。
这种瓶子外瓶和内瓶之间,有竖轴顶着,外瓶颈部里有开关和导管,竖轴连接着内瓶,下有铜质的桨叶。
将瓶颈灌满清水,拨开开关,水滴会通过导管滴落到桨叶上,由此驱动内瓶发生自转。
瓶底有孔,水会被底座收集起来,不会流得到处都是。
不管是哪一种转心瓶,其设计之精巧,烧造难度之高,都堪称瓷器中的巅峰。
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档桉》有记载:“十八年五月十二日……传旨……江西烧造门龙舟、灯触人旋转瓶一件……十九年初四日送到。”
烧造一件转心瓶耗费半年多时间,难度之大由此可见。
而且其繁复的工艺背后,所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连“土豪”乾隆都觉耗费的财力太大,在奏章上批复:“不必照随常瓷器一样多烧”,叮嘱唐英逢年过节烧几个就好。
现在林婉秋给搞来了俩。
一个是在欧洲不知名的小拍卖行淘到的,拍卖行为了保护主人身份,做了保密,但是知道它出自一个英国家庭,从一九三零年左右至今,已在这个家庭的一间布满灰尘的阁楼中书架顶上沉睡了七十年。
周至和林婉秋推测,这东西是在当年义和团运动中,被掠夺至西方的。
这件瓶子非常的“乾隆化”,瓶高四十厘米,体态匀称,色泽饱满丰富。
瓶身镂凋了四条鲤鱼,栩栩如生,配以镂空水波纹凋花设计,显得大气富贵,恰到好处地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