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的时间确实比“滑膛枪”要更晚一点,毕竟“线膛”也是基于“滑膛”的基础才衍生出来的。可问题是,早在公元1420年,也就是十五世纪初期,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纽伦堡的一个铁匠,就已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把有膛线的线膛枪,只不过这个时期的“膛线”还是直的罢了。
因为这个铁匠当时所考虑的并不是提升弹丸出膛之时的稳定性,而是为了减小装填弹丸之时的“摩擦力”,从而达到对装填速度的提升。毕竟从枪械后面装填弹药的“后膛枪”在十八世纪才出现,在此之前都是从枪管前面装填弹药,还得用“送弹棍”把火药和弹丸压实,操作极为繁琐,整个流程折腾下来,一分钟能击发一次都已经算是高效了。
直到1476年,螺旋型的膛线才出现在了意大利的文献记载上。这也就意味着,从十五世纪末期开始,“膛线”提升射程和精度的特性就已经开始凸显。
然而刚才说了,欧洲普遍装配燧发枪的时间更是还得推迟到17世纪中叶,那么在15世纪末期到17世纪中期这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难不成就没有军队使用过“线膛枪”吗?
那当然不可能,自然还是有的,丹麦军队就曾于十七世纪初期装配过“线膛枪”,可最终还是没有将“线膛枪”在战场上普及。
按常理来讲,线膛枪明明具备着射程远、精度高的优势,应该迅速红遍欧洲甚至全球才对呀,为何直到19世纪中叶才逐渐被欧洲军队接受并普及呢?
虽然相对于枪管结构更为简单的“滑膛枪”而言,线膛枪的精髓就在于枪管结构上,螺旋型的“膛线”也让其对制造工艺的要求更为苛刻,而且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人工成本都会提升不小。
那么最终所体现的,也就是“线膛枪”的造价相对“滑膛枪”要更为昂贵。
但这并不能真正说明问题的所在,因为纵观欧洲的战争发展史,欧洲的这些国家貌似就从来没有在意过一把武器的造价到底有多高。他们更在意的其实还是武器的性能,或者说是求精而不求多。
这就好比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风潮,欧洲人所追求的,真是那些所谓的骑士荣耀、骑士精神吗?
并不是,因为不管是骑士荣耀、还是骑士精神什么的,其实都是在骑士出现以后才衍生出来的产物。而“骑士”的诞生,则是一个实打实的战争产物。
为了追求所谓的“绝对碾压”,追求更高的防御以及更高的攻击力,欧洲中世纪的贵族这才大张旗鼓的推行了“附庸制度”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